特性标签咸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简介 Thranita foresti没有正式的中文名,暂译为福氏长桨蟹,旧学名Thalamita foresti/福氏短桨蟹。
暂未整理资料。
以下为Pleocyemata/腹胚亚目虾类的通用描述。
腹胚亚目是1963年由马丁·布尔肯罗德(Martin Burkenroad)提出的。通过引入腹胚亚目,布尔肯罗德使用单系群的Dendrobranchiata/枝鳃亚目(明虾)和腹胚亚目取代了过去分类中的爬行亚目和游泳亚目。腹胚亚目目包括了此前的爬行亚目中的所有动物以及Stenopodidea/猬虾下目和Caridea/真虾下目中的所有动物,也就是各种虾类、寄居蟹类、蟹类。
这些物种共同的特点是有育卵的行为,而明虾是直接将卵释入水中。故而分类上比爬行亚目和游泳亚目的分类更为清晰。
这些物种多数可供食用,是经济意义最大的一类甲壳动物。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头胸甲表面光裸或密具绒毛,前半部具通常的几条隆脊,额后1对突出,前缘钝切,侧胃区的1对隆脊弧形,具较明显的颗粒,其他各对隆脊颗粒细微。额宽约为头胸甲宽度的1/3,分6叶,形态与少刺短桨蟹T.danae相似,但中央齿较小、较圆。内眼窝角的宽度大于中央额叶的2倍,较拱曲,背眼缘具2缝;腹眼窝缘具1缝,内末角突出,其上具锯形齿,外部有1不明显的突出叶瓣。前侧缘分5齿,第1—第3齿较大,第1齿指向前方,第2、第3齿指向前侧方,第4、第5齿均小,第5齿稍突出于第4齿。
第2触角基节长,具10多枚成列的颗粒形成的突起。
第3颚足长节具浓的刚毛,但不具显著的小颗粒;外肢基半部宽,末半部窄。
两螯不对称;长节前缘末半部具3齿及0—4枚小齿,后缘具鳞形刻痕;腕节外背具1隆脊,延伸至内末角的长刺上,外侧面具2条隆脊,各延伸成1小刺;掌节背面具2条隆脊,各具2刺,外侧面具3条隆脊,腹面与内侧面光滑,内侧面的中部及下部各有1条隆脊。游泳足长节后缘近末端具1锐刺,前节后缘锯齿状。
雄性第1腹肢细长,向末部逐渐趋尖,末端呈钩状弯曲,具微小的刺。
雄性腹部三角形,第3—第5节愈合;第6节宽明显大于长,两侧缘近2/3向末部
分离,然后骤然向末端收缩;尾节三角形,侧缘明显凹陷。
生境信息:生活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的岩礁中。珊瑚礁环境尤为常见。
国外分布: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湾,安达曼群岛,丹老群岛,塞舌尔,亚丁湾,马达加斯加,非洲东岸。
国内分布:香港;。
其它信息:附注 根据Stephenson和Rees(1967a)的报道,Smithsonian Institution收藏有1件本种雄性标本,1908年11月8日采于香港。作者没有本种标本,本书的记述根据Crosnier(1962)、Stephenson和Rees(1967a)等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