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标签中国有分布 简介 资料待整理。
以下为Anguilliformes/鳗鲡目鱼类的简略描述。
约800种。类似蛇形,最长达4米,腹鳍退化,部分种类无胸鳍。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延长而呈蛇状,尾部侧扁。头中大,呈钝锥形。口大而开于吻端,微斜裂而达眼后缘后下方;下颌略突出于上颌:上颌骨齿呈2列或3列的窄齿带,外列齿与内列齿间有一个小沟槽区隔。背鳍和臀鳍都是低平而一直延伸到尾部,和尾鳍连结成一体而不易区分彼此;体型较粗短,背鳍起点至胸鳍基底的距离短于背鳍起点至肛门的距离,头长为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垂直线距离之0.8-0.9倍;背鳍起点至肛门距离约为体长之16%,脊椎骨数为100-110。体背侧为褐色布满不规则的黄绿色斑块;腹部为乳白色。体长小于50公分的幼鱼,尾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栖息生态:属降河性洄游鱼类,主要栖息于河流中、上游的底层或洞穴内。以鱼类、虾蟹等为食,亦偶而会爬行至陆地上摄食小型陆生动物,如蛙类。洄游至河口之鳗线约5-6cm,起初均躲藏在泥沼中,白天全身隐藏在泥地中,只有露出一个头部呼吸,到了夜晚即游出觅食。在春末夏初时,已逐渐成长至10cm左右,身体已呈橄榄绿色,是时台湾之雨季开始,下游之河水上涨,幼鳗即开始进行大规模之溯河。每只鳗鱼均有一定的势力范围,大都会固定在一个深潭洞穴定居。在河川中的生活达数年或十数年之久。至于在何处产卵?多大的成鱼才会降海产卵?或是有些个体不降海?整个确切的生活史仍须进一步的研究。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东非、马达加斯加岛,东至法属玻里尼西亚,北起日本,南至南太平洋,各类型的岛屿与大陆的河川溪流等淡水域皆有其分布。台湾之河川皆有分布,以东部较多。
渔业利用:本种在台湾曾列为保育类鱼类,当时市场上的鲈鳗多属进口。2009年在专家学者研商后,认为资源恢复,且非台湾的特有种,因而将本种鱼移除保育类物种。目前台湾已能人工养殖。本种常佐以中药材炖煮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