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金龙/
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Reptilia / 爬行纲Diapsida / 双孔亚纲Squamata / 有鳞目Anguimorpha / 蛇蜥亚目Neoanguimorpha / 新蛇蜥下目Varanoidea / 巨蜥总科Varanidae / 巨蜥科Varanus / 巨蜥属Varanus salvator / 圆鼻巨蜥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有鳞目>巨蜥科>巨蜥属>圆鼻巨蜥
特性标签
中国有分布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IUCN低危
简介
  Varanus salvator/圆鼻巨蜥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五爪金龙,常见的名称还有水巨蜥。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Reptilia/爬行纲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表皮厚且覆盖鳞片,可远离水边生活。属变温动物,代谢较低。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鉴别特征:大型蜥蝎,一般全长1-2m,幼体亦长300mm以上。头较小而窄长,颈长,四肢强壮,尾长而侧扁。头体背面被覆小鳞,鼻孔圆形或椭圆形,位吻眼间近吻端处。   形态:全长雄性(563+875)mm(海南琼中五指山),雌性(595 + 879) mm(云南河口)。头窄长,头长约为头宽的2倍,略呈三角形,吻端圆。躯干壮实而略平扁。四肢粗壮,爪长而坚硬。尾侧扁如鞭,尾基较粗,往后渐侧扁而细,唯尾腹较宽而略圆,尾背则由并列的2行鳞片形成棱脊,尾末端略圆钝,数枚小鳞中央围一锥鳞,坚硬而上翘。   吻鳞较小,与相邻上唇鳞没有区别;吻较长,吻背正中呈一凹槽。头背鳞片多呈六角形,较大,扁平而无棱;顶眼鳞稍大,白色,中央有一半透明圆点即顶眼。眶上鳞片较宽,弧形排列,6-7枚,在头背稍隆起,此排鳞弧周围有一圈较小鳞片,鳞弧弯曲之内有一团小鳞,再外为上睫脊,亦由最小鳞片组成。顶眼鳞之后,枕部鳞片稍小,微凸,逐渐过渡到颈背的粒鳞。头与颈之间有一明显的弧形压痕,此弧中央向前微凸,两侧后端相当于耳孔上角水平。鼻孔大,扁圆形,横位于吻两侧,从吻背看不见,开口向外侧,由10枚小鳞围成,孔前缘与吻端相距3-4枚小鳞,相当于鼻孔位置的吻背略隆起。眼位于鼻孔与耳孔之间略近耳孔;瞳孔圆形;眶上脊发达,后延至眼后角的后方,前伸至眼与鼻孔之间的中部;眼下方与上唇鳞之间有3排小鳞;眼与鼻孔之间颊区鳞片与头背者大小相似,眼与耳孔间颖区鳞片较小,均平滑无棱。耳孔竖立椭圆形,鼓膜浅   表可见,由前斜插向后,耳孔后缘有皮肤褶将耳孔后部稍遮盖。   整个蜥体被覆较小的“粒”鳞。躯干及四肢背面的鳞片略呈椭圆形或菱形,均具棱;躯干腹面的鳞片较背鳞为大而平滑,胸部鳞片呈不规则多边形,或近似圆形与椭圆形,与颈腹面的鳞片较一致,由此往前,鳞片较小,到接近头腹面的鳞片最小,逐渐过渡到头腹面的长方形小鳞;胸部往后到胯前的鳞片呈长方形,排列成横行,按整齐的横行计数,约61行,自领围到胯前一纵线上则共有鳞90行左右;腹面最粗部一横排有鳞66-74枚,由一中缝分为左右各33-37枚,在排列整齐的61行范围内,此中缝清蜥可辨。泄殖肛孔呈一横裂,未见肛前孔及股孔。   四肢腹面包括肛前区的鳞片也呈不规则多边形,或近似圆形与椭圆形,但较胸部鳞片为小。掌蹠部鳞片更小,指趾腹面鳞片略近方形且排成横行。指序3=4>2>5>1,趾序4>3>5>2>1,爪侧扁,长15-18mm,宽约8mm,厚约4mm。   尾背鳞片自尾基到尾尖375-393横排,尾腹鳞片自肛后到尾尖198-225横排,尾腹鳞片较大,尾背腹鳞片均具棱。   幼体色斑(依据CIB 0474与CIB 570893):躯干背面基色黑褐色,腋胯间有由黄色圆斑构成的5条环纹,组成前2条环纹的黄色圆斑中央尚散有小黑褐点;每前后两条环纹之间另有一行小黄点;前后两条环纹间的黑褐基色在体侧形成三角形,其尖端延至腹面但左右尖角并不在腹中线相遇。四肢及指趾的色斑与躯干相似。侧扁的尾两侧有黑黄几相间的环纹,黑纹9-11个,宽于黄纹1倍以上,黑纹中央尚有一列黄点,到尾后半由于黄点连续而形成黄纹。头背黑褐色,散有若干黄点或黄纹。腹面基色黄白色。头侧、头腹及颈腹面有9-11条黑褐色纹环绕,或在腹中央断离而不成完整的环,最后一条黑纹在前肢间水平于腹中线相遇成完整的环。   成体色斑:在幼体色斑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原来幼体鲜明的黄黑色斑已模糊不清。CIB 583953背面黑褐色为主,杂有稀疏黄点,颈侧、体侧与尾侧的黄点较密集。尾后半局部的黑褐色较深,显出7条宽黑纹。腹面黄白色,头腹与颈腹各有4及5条由背侧延伸来的黑纹在腹中线相遇或几相遇。吻、颊与上唇缘棕褐色。CIB 100138保留较多的黄色。相当于幼体构成环纹的黄色圆斑变为黄色碎点组成的不连续圆圈;躯干及四肢腹面也有由背侧延伸来的黑纹,但仅黑纹尖端达到腹面两侧;尾侧可见黑色宽环纹6条,个别黑纹中犹可看到不完整的黄色圈纹。   大小:大型蜥蝎,一般全长1-2m,幼体亦长300mm以上。   生物学:圆鼻巨蜥多活动于山区流溪附近,常捕吃鱼、蛙或小型兽类,也吃鸟及鸟卵和动物尸体。敌害迫近时,匍匐不动,尾贴于体侧,出其不意地用力将尾甩出攻击敌害。卵生,夏季产卵10余枚到30余枚于岸边土内或树洞中,卵径70mm * 40mm。刚孵出的仔蜥全长约300mm。垂直分布范围225(海南陵水吊罗山大里)-1040m(云南孟连景冒)。   生境信息:圆鼻巨蜥多活动于山区流溪附近,常捕吃鱼、蛙或小型兽类,也吃鸟及鸟卵和动物尸体。敌害迫近时,匍匐不动,尾贴于体侧,出其不意地用力将尾甩出攻击敌害。   海拔范围:垂直分布范围225(海南陵水吊罗山大里)-1040m(云南孟连景冒)。   繁殖特征:卵生,夏季产卵10余枚到30余枚于岸边土内或树洞中,卵径70mm * 40mm。刚孵出的仔蜥全长约300mm。   国内分布:我国仅见于华南区。   经济意义:巨蜥以其个体较大,皮可制革,肉亦被食用;此外,动物园常饲养供观赏,经济价值很大。多年来,由于乱捕滥杀,数量已急剧减少。在我国,野外已很少见到。1988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将巨蜥列为I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也将巨蜘属所有种列人附录II名录中。   其它信息:213-215。   经济价值:巨蜥以其个体较大,皮可制革,肉亦被食用;此外,动物园常饲养供观赏,经济价值很大。多年来,由于乱捕滥杀,数量已急剧减少。在我国,野外已很少见到。1988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将巨蜥列为I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也将巨蜘属所有种列人附录II名录中。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