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鲉Synanceia horrid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Eupercaria / 真鲈形总目Perciformes / 鲈形目Scorpaenoidei / 鲉亚目Synanceiidae / 毒鲉科Synanceiinae / 毒鲉亚科Synanceia / 毒鲉属Synanceia horrida / 毒鲉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鲈形目>毒鲉科>毒鲉属>毒鲉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有市售
具食用价值
中国有分布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Perciformes/鲈形目鱼类的简略描述。   种类很多,占硬骨鱼种类的四成。腹鳍一般有根针,多为栉状鳞。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依 Eschmeyer et Rama Rao(1973),产地中国。   背鳍ⅩⅢ~ⅩⅣ-6;Ⅱ~Ⅲ-5;胸鳍15~17;腹鳍Ⅰ-4~5;尾鳍14。鳃耙13~15。侧线孔10~12。椎骨24。   体长为体高2.1~2.6倍;为头长2.1~2.4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2.1倍。头长为吻长4.4倍;为眼径6.2倍;为眼间隔1.1倍;为眼后头长1.9倍;为上颌长2.4倍;为尾柄长6倍;为尾柄高3.9倍;为背鳍第一鳍棘3.4倍、第二鳍棘2.6倍、第三鳍棘3倍、第四鳍棘3.3倍、为以后各鳍棘4.4~3.9倍、最长鳍条3.1倍;为胸鳍长0.9倍、基底宽2倍;为腹鳍长1.3倍、鳍棘4.4倍;为尾鳍长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6倍。   体中长,粗大,背缘平直,腹缘凹弧形;尾部向后渐狭小;躯干前半部稍高,腹鳍基部处体最高,躯干长约等于尾长;尾柄短,尾柄长为尾柄高3/5。头宽大,平扁,头背缘平直,腹缘浅凹弧形。吻中长,宽圆,吻长为眼径1.4倍。鼻孔2个,甚小,靠近,距眼近于距吻端。眼小,圆形,突出于头背,至吻端的距离为眼后头长2/5。眼间隔宽凸,约为眼径5倍。口中大,口裂长为头长2/5,直裂。下颌上包,前端具1向下骨突;上颌前端凹入;上颌骨直立,后端宽截。上下颌具细牙,犁骨具三角形或新月形牙群,有时消失,腭骨无牙。舌宽厚,游离。鳃孔宽大,上端具卷孔;第四鳃弓后无裂孔。鳃盖膜左右相连,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粗短。假鳃发达。   无鼻棘。眶前骨下缘具宽大向下骨突。眶下棱中部具1宽大骨突。第二眶下骨宽大,伸达前鳃盖骨上缘。前鳃盖骨具5棘,短小,隐埋于皮下,第一至第三鳍棘具副棘。鳃盖骨具2叉向棱,后端各具1棘。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侧筛骨光滑,具1眼前棘突。额骨光滑,眶上棱高突,具眼上棘突和眼后棘突各1个;眼后角上方具1骨嵴,横连于眼间;无鼓棘;眼间无明显额棱。顶骨光滑,顶棱外斜,具顶棘和颈棘。眼后至侧线前端具蝶耳棘突1个,微小;翼耳棘突1个,高凸;后颞颥棘突1个,隆起;肩胛棘突1个,低平。具肱棘。吻背后部横凹,眼下方具1圆形深凹,眼间隔后方具1马鞍形   深凹(顶枕窝);眼后顶棘和颈棘下方具1深陷。唇缘具小须;前鼻孔具1皮质短管,后鼻孔具微小短管;眶前骨下缘具2较大皮瓣;前鳃盖骨具2~3较宽大皮瓣;鳃盖骨具宽大皮瓣;间鳃盖骨下缘具1尖小长瓣;体侧散布肉质粒突;背鳍、胸鳍和尾鳍散布粒突。   体无鳞,皮厚,散布肉质粒突。侧线黏液孔不明显。 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上棘前上方,鳍棘部长约为鳍条部3倍,其间无明显缺刻,前3鳍棘较长大,基部靠近,与第四鳍棘间距较大,鳍条后端伸达尾鳍基底;第二至第四鳍棘最长,略长于吻长,略短于最长鳍条;第五至第十二鳍棘略短,约等长;第一和最后3鳍棘不明显,短小;鳍棘膜凹入。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倒数第二鳍棘下方,基底长约为背鳍鳍条部1.5倍,鳍棘较短小,第三鳍棘略长于第二鳍棘,短于最长鳍条,第一鳍棘略短于第二鳍棘,鳍条后端几伸达尾鳍基底。胸鳍长大,宽圆,基底下端伸达眼后缘下方,后端几伸达臀鳍起点上方。腹鳍起点位于胸鳍基底上端下方,较短小,不伸达胸鳍后缘下方,鳍棘长约为第一鳍条,第五鳍条鳍膜连于体壁。尾鳍圆形,长约为头长,与腹鳍约等长。各鳍鳍条一般均分枝。   体腔大,腹膜白色。胃大,囊状。肠较粗,盘曲2次。肝2叶。无鳔,外肌带宽大,后端具韧带突起。   体褐色,散布云状斑纹。背鳍具多条细狭斜纹,胸鳍满布圆弧形细纹,尾鳍前部和后部各具3条弧形细纹。   大小:中小型,体长300余mm。   生物学:暖水性海洋鱼类,中小型,体长300余mm。头宽大凹凸,体粗大,无鳞,具肉突,胸鳍宽大,头部棘和棱均较粗突,行动滞呆,为一典型的底栖生活鱼类,常隐伏于洞穴、礁隙和海藻间或埋于沙中伏袭食物或以棘刺御敌。摄食甲壳动物和小鱼等。卵生。鳍棘具毒腺,为最猛毒刺毒鱼类之一。   生境信息:暖水性海洋鱼类,中小型,体长300余mm。头宽大凹凸,体粗大,无鳞,具肉突,胸鳍宽大,头部棘和棱均较粗突,行动滞呆,为一典型的底栖生活鱼类,常隐伏于洞穴、礁隙和海藻间或埋于沙中伏袭食物或以棘刺御敌。摄食甲壳动物和小鱼等。卵生。鳍棘具毒腺,为最猛毒刺毒鱼类之一。   国外分布: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中部和北部,非洲东南部、红海、印度、大洋洲、印度尼   西亚、菲律宾、日本等地海域。   国内分布:中国分布于南部海域。   分类讨论:本种的眶下骨减少至4块,第三和第五眶下骨消失;眶前骨下缘有棘,外侧有骨棱;第二眶下骨宽大;前鳃盖骨棘减少至2;背鳍起点前移至头背后部,鳍棘部长约为鳍条部3倍多,前3鳍棘分离;胸鳍扩大,下缘伸达眼下方;颅骨具12棱和棘突,鼻棘、额棘、鼓棘、顶棘和颈棘等5棘消退。眶下骨的基本形态与鲉科相似,但相当特化。眶下骨数减少,分布偏于南方海域。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