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Psephurus gladius/白鲟常见的名称还有中国剑鱼、象鱼、中华匙吻鲟、剑吻白鲟、鸭嘴鲟。
中国最大的淡水鱼,体长可达7米。主要分布于长江水系,最后一次目击纪录发生于2003年。202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博士,于《整体环境科学》一篇通讯文章正式宣布白鲟灭绝。
详细资料待补充。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背鳍46—53;臀鳍48—52;胸鳍33;腹鳍32。
体长为体高的7.43—11.84倍,为头长的1.56—7.09倍。头长为吻长的1.29—1.70倍,为眼径的47.4—86.5倍,为眼间隔的6.79—7.9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0—2.15倍。
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较长,头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延长呈圆锥状,前端平扁而窄,基部宽大肥厚。吻的两侧为柔软的皮膜。眼极小,圆形,侧位。口下位,口裂大,弧形,两颌有尖细小齿。吻的腹面有1对短须。须长为眼径的1.5—1.9倍。须距眼较距吻端为近,距眼约为距吻端的1/3。鳃孔大,峡部相连。鳃盖膜延长呈三角形。鳃耙较粗状,排列紧密。
背鳍位体后方,近于尾鳍基。背鳍和臀鳍基部肌肉皆发达。臀鳍位于背鳍下方。胸鳍发达,后端不达腹鳍。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上侧有一行斜长形硬鳞,数目较少(6—7个)。
体表无鳞,或仅有退化的鳞痕。尾鳍上叶有8个棘状硬鳞。侧线位体侧中位,近直线形,后端至尾鳍上叶。背部和尾鳍深灰或浅灰色,各鳍及腹部白色。
大小:背鳍46—53;臀鳍48—52;胸鳍33;腹鳍32。
体长为体高的7.43—11.84倍,为头长的1.56—7.09倍。头长为吻长的1.29—1.70倍,为眼径的47.4—86.5倍,为眼间隔的6.79—7.9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0—2.15倍。
生活习性:为海、淡水洄游的鱼类,但主要栖息于长江流域的中下层,有时也进入沿江大型湖泊。肉食性鱼类。体长80mm以上以鱼、虾、蟹、等动物为食。性成熟迟。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7—8龄、体重25—30kg;雄性成熟较雌性稍早,体重也相应小些。体重30—35kg的鱼怀卵量约20万粒。3—4月为生殖季节。在卵石底质的河床上产卵。产卵场可能在长江上游一带。卵圆形,黑色,沉性。卵径约2.7mm。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出生的个体体长可达530—610mm,体重0.83kg。雌雄鱼在成熟前生长无明显差异,性成熟后,雌鱼长度及重量大于相同年龄的雄鱼。
繁殖特征:3—4月为生殖季节。在卵石底质的河床上产卵。产卵场可能在长江上游一带。卵圆形,黑色,沉性。卵径约2.7mm。
国内分布: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黄海、渤海、东海等。沿长江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金沙江等。华北现已绝迹。
经济意义:白鲟为我国特有的大型濒危珍贵食用鱼类之一,四川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民谚,据记载、最大个体可达7m、体重达908kg。肉、卵均可食用,鳔和脊索可制胶。目前种群数量不大,渔获物中以小个体占多数,通常约150kg,为稀有种类。现已被国家列为一类野生保护动物。
经济价值:白鲟为我国特有的大型濒危珍贵食用鱼类之一,四川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民谚,据记载、最大个体可达7m、体重达908kg。肉、卵均可食用,鳔和脊索可制胶。目前种群数量不大,渔获物中以小个体占多数,通常约150kg,为稀有种类。现已被国家列为一类野生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