鲽科Pleuronectidae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Carangaria / 鲹形总目Pleuronectiformes / 鲽形目Pleuronectoidei / 鲽亚目Pleuronectidae / 鲽科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鲽形目>鲽科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Pleuronectiformes/鲽形目(比目鱼)鱼类的简略描述。   身体扁平呈卵圆形,两眼位于同一侧。大多为海水鱼,可以食用。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分布状况:本科鱼类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之温热带海域,有些则分布于北极地区。中国台湾地区鲽科计有鱼种2种。   形态特征:体椭圆形或卵圆形,极侧扁;两眼皆在体之右侧,偶有逆转型。口小,下颌稍突出,上下颌在眼侧平直,在盲侧形成弧形;盲侧之齿较发达,尖锐或钩状,呈1列、2列或多列;腭骨无齿。前鳃盖骨后缘游离,无皮膜或鳞片。眼侧被强栉鳞,盲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单一,在胸鳍上方成弓状弯曲,或几近平直。各鳍无硬棘;背鳍向前伸展到眼之上方; 背鳍及臀鳍之后端和尾鳍分开;腹鳍有3-13软条,在眼侧者通常较长而位置亦较前。全世界计5亚科23属约60种(Nelson, 2006),台湾纪录2亚科2属2种。   生态描述:主要栖息于大陆棚区,深度在60-500公尺处,少数则栖息于珊瑚礁区之附近砂地上,有些种类则可游入港湾、汽水域或溪流。产漂浮性卵,孵化后小鱼之外形和一般鱼类相同,眼睛位在体之两侧,且先行漂浮性生活,然后才下沈至砂地上活动。利用背鳍和臀鳍缓缓的游走,遇到敌人,则会摆动身体及尾部快速游动或躲入砂中。以小型底栖生物为食。
中文学名
图文简略
鲽科内类别[已收录2种]
Pleuronectidae 鲽科Pleuronectinae 鲽亚科Pleuronectes 鲽属Pleuronichthys 木叶鲽属Paralichthodinae 牙鲽亚科Paralichthodes 牙鲽属Poecilopsettinae 瓦鲽亚科Poecilopsetta 瓦鲽属Rhombosoleinae 菱鲽亚科Rhombosolea 菱鲽属
1. 鲽亚科
1. 鲽属 [0]
2. 木叶鲽属 [1/7]
Pleuronichthys Pleuronichthys cornutus
2. 牙鲽亚科
1. 牙鲽属 [1/1]
3. 瓦鲽亚科
1. 瓦鲽属 [0]
4. 菱鲽亚科
1. 菱鲽属 [0]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