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资料待整理。
以下为Mammalia/哺乳纲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胎生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
以下摘录自《中国哺乳动物》:
形态描述: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有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
生物学: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能游泳,不会爬树。由于林区开发、人口激增,过去偏远地区都已发展为村镇,虎亦常到林区居民点附近觅食。虎多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没有惊动则很少出来。虎的活动范围较大,在北方日寻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西双版纳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较短。捕食野猪,以及马鹿、水鹿、狍、麝、麂等有蹄类动物,偶而亦捕食野禽,秋季亦采食浆果和大型昆虫等。发情交配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发情期间,虎的叫声特别响亮,能达2km远。怀孕期105天左右,每产1-5仔,通常2仔,新生虎仔重约1kg,哺乳期5-6个月,母虎和幼仔在一起生活2-3年,在此期间雌虎不发情交配,故在自然条件下雌虎要每隔2-3年才能繁殖一次。雌虎3年龄时性成熟,雄虎要更晚些。虎的寿命一般20-25年。
国内分布:在我国曾广泛分布,北自黑龙江,南至西双版纳,东起东海沿岸西至新疆罗布泊,可以说除海南和台湾外,各省区都有虎的踪迹。据记载,我国虎有6个地理亚种(高耀亭等,1987),实际上可能只有5个是一般所接受的。 1、指名亚种P. t. tigris(孟加拉虎),分布于西藏亚东、吉隆、达旺以南及林芝、墨脱等地;云南西部德宏州等; 2、南亚亚种P. t. corbetti(印支虎),分布云南西双版纳、思茅,广西西南部; 3、华南亚种P. t. amoyensis(华南虎),仅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为我国特有亚种,过去曾广泛分布在东起闽浙(约东经120°)西至川西(约东径100°),南自广西(约北纬23°)北及豫晋边界(约北纬35°),全区东西长约2000km,南北宽1500km。据记载一个多世纪前,厦门(1858)、杭州(1880)、福州(1894)、南京(1895)都曾发现过虎,之后在安徽安庆、四川宜宾、乐山、青川、平武亦相继发现有虎(Allen, 1938)。据调查,本世纪50年代江西、湖南、贵州等省还是虎较多的省区。然而,据近年来调查,许多省区的虎已经绝迹。至90年代初,仅见于粤北、赣南、湘南及桂东北(南岭)、赣北及闽西(武夷山)、湘西北、黔东北及川东南(武陵山)等,总计约20万km2(刘振河等,1983); 4、西北亚种P. t. virgata(里海虎),记录于新疆塔里木河沿岸、罗布泊。估计在本世纪20年代绝迹(高行宜,1993)。本亚种在伊朗、俄罗斯境内于70年代亦先后绝迹(Jackson, 1993); 5、东北亚种P. t. altaica(东北虎),本亚种在东北山区曾广泛分布,但近30年来,东北虎的分布区大大缩小,至80年代初仅见于东径128°以东的东北东部山区(张广才岭、老爷岭)。事实上至80年代末,长白山区的虎已经绝迹(王振堂等,1994),只有少数个体残存在吉林省珲春县春化林区。
其它信息:种群现状 我国曾是多虎的国家,常有虎危害人畜。1956年全国收购虎皮1750张,估计50年代初我国野生虎有万头之多(盛和林,1994)。50年代末至60年代,为了消除兽害,奖励"打虎英雄"除害。据记录,1955-1956年江西省共捕杀171只虎,江西省土地总面积为16万km2,平均每940 km2面积上就捕杀一只虎。此后,虎在许多地区逐渐减少乃至绝迹。秦岭的虎于60年代灭绝(吴家炎等,1994)。据陆厚基和盛和林估计,1977年实行捕虎禁令以前的30年时间中,大约有3000只虎被杀(Jackson, 1990)。例如,在每年的虎皮收购量中,华南虎数量从五十年代初的每年 78.6 张降到六十年代初的30.4张,到七十年代初的3.8张,到1979年的一张 (Nowell and Jackson, 1996)。 山西的虎自1974年元月在原平县收到一副虎骨后,至今已近20年,除一些有关虎的见闻外,一直未得到有力的实据(王福麟等,1994)。据近年来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区(国有林区)调查,只有12只虎散布在完达山(7只)、老爷岭(3只)和张广才岭林区(2只),与1975年调查结果 81只相比,15年来减少率达86.2%,其年均递减率为11.2%(吴宪忠等,1994)。长白山的虎于80年代末亦已绝迹(王振堂等,1994)。最近的报告显示,在湖南南部,北部,江西中部,广东北部和福建西部又发现虎的踪迹。现在,中国野生虎的总数估计已不足150只,其中东北虎残存约20只(马逸清等,1994;高中信等,1993;吴宪忠等,1994),华南虎20-30只(刘振河等,1983;袁喜才,1994;何晓瑞,1994),印支虎估计有30-40只,孟加虎的数量估计30只左右(何晓瑞,1994;王应祥,1995)。全世界总量不超过7,700只。(Nowell & Jackson,1996).
致危因素 1、栖息地消失是根本原因。森林采伐速度加快,加上矿山开采,修路建房等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使森林植被不断收缩,虎的活动地盘缩小,马鹿、狍、野猪、麂等作为虎的食物来源,它们本身种群数量也不断减少,严重影响虎的生存; 2、长期以来的过量捕杀是虎数目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加上虎皮值钱,虎骨又用作传统中药。虽然过于强调因为虎骨入药而导致虎的濒危,是不符合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濒危的历史过程的。因为历来入药所用"虎骨"实际含有许多种中大型动物的骨骼一并在内。但是,虎皮和虎骨的贸易的确也是目前虎类面临灭绝的重要因素之一; 3、老虎的分布由于人类活动、栖息地的破坏等因素而被分割成岛状,各分布区的小群之间缺少基因交换,必将导致小种群生存力和繁殖力的衰退。
饲养情况 这5个亚种历来都有圈养,国际谱系记录在案的大约有1002只,其中东北虎514只、苏门达腊虎243只、孟加拉虎143只(另有白色孟加拉虎38头)、华南虎47只、印支虎17只,以及199只或更多未作谱系记录的虎。圈养的东北虎和苏门达腊虎的遗传变异维持在较高水平(超过90%);如果要发展孟加拉虎和印支虎的野生种群,其圈养种群的遗传变异水平需要提高;华南虎圈养种群的遗传变异水平则非常低(Tilson et al,1993)。虎是动物园最引人注目的动物之一。我国各种类型的动物园目前有175家,其中约有40多家有虎。动物园年鉴1990年5月记录我国动物园内饲养的东北虎共132只(雄58只,雌74只),其中北京动物园6只,天津动物园4只,哈尔滨动物园5只,大连动物园8只,上海动物园4只,黑龙江省横道河子镇的猫科动物研究中心饲养东北虎45只,至1993年底已达73只。17家动物园养有华南虎40多只,其他亚种养的较少。这些数据未包括新近发展起来的野生动物园的虎群在内。
现有保护措施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将虎(含各亚种)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1993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出通知,进一步禁止虎骨(包括其任何可辨认部分和含其成份的药品、工艺品等)的贸易活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发展很快,截至1993年底,全国已建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处,总面积达6618.4万公顷,其中曾经有虎的保护区至少有24处,如宜黄华南虎保护区(江西)、七星砬子东北虎保护区(黑龙江)、粤北华南虎保护区(广东)、车八岭动植物保护区(广东)、丰溪保护区(广东)等。在广西有华南虎的保护区有(李世裕,1993):九万山水源林保护区、十万大山水源林保护区、 农信水源林保护区。其中有的保护区则是专为保护老虎而建的,这些保护区对虎和有关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保护措施建议 1、尽快拟定中国虎的生存计划,就我国虎的保护的有关问题作出策略性的统一行动安排;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国际性的合作组,筹划和推动虎的保护行动计划。 2、迫切需要在有东北虎活动的地区建立新的保护区,并保护好可作为东北虎食物的动物资源;现在黑龙江省七星砬子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由于已无东北虎存在,所以作为虎的保护区名存实亡(高中信等,1993)。 3、在统一协调的保护行动计划实施中,加强虎栖息地及其生存条件的管理,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提出具体要求和管理办法,以期能取得切实有效的保护结果; 4、积极推动开展虎的易地保护和重引回野外的研究试验;建立虎的基因资源库,整顿提高现有繁殖基地和设施。 5、加强国际合作活动,开展野生虎的联合调查和圈养虎的科学管理和野化试验的合作研究,应积极参与《老虎全球存活计划》(Tiger Global Animal Survival Plan)活动。必要时,从国外引进野生东北虎的种源,以改善我国野生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