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标签
淡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简介 资料待整理。
以下为Testudines/龟鳖目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包含海龟与陆龟,接近300个种。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鉴别特征:体型中等。头、体均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吻端的肉质吻突长,其长约与眶径相等。颈基两侧各有一团大的瘰粒。背盘前缘有嵴,其上有突出的瘰粒。骨质吻长,略长于最大眶径。
形态描述:依据海南2号雄性标本描述:体型中等。背盘长118.5—315毫米,宽97.5—255毫米,长卵圆形。其前缘平直,后缘圆。
头较大,头背皮肤光滑;头前部瘦削,吻端尖出,形成吻突,吻突长8.5—9.0毫米,约与最大眶径相等。鼻孔开口于吻突顶端。眼小,眶间距小于眶径。眶径9.5毫米。上颚突出于下颚,两颚均具肉质唇。上颚两侧唇分列,中间裂开,可见其喙。颚缘宽厚的肉质唇分别向上下翻褶。颈长,颈基两侧具大而密集的瘰粒。
背盘表面覆以革质皮肤,前缘向后翻褶,形成一发达的缘嵴,其上有一列大而突起的瘰粒。背盘中央有纵嵴,从前端伸展至骨质背板的后缘,其两侧分布不规则的结节。在背盘后缘的结节大而密,且结节的末端向后尖出。
腹部表面光滑。各腹板退化,上腹板呈长条形,在呈锐角的内腹板前相切;内腹板的两侧支向后尖出;剑腹板下角较圆,腹部可有胼胝体4—6个。
四肢扁圆,前肢腕部与后肢踵部前缘均有横向扩大的角质肤褶,侧缘有与指、趾相连,直达肘、膝部的宽肤褶,肤褶的另一侧游离。指、趾间满蹼,均具3爪。
尾短。雄性尾基粗,尾尖超出裙边,泄殖肛孔近尾瑞。背橄榄色或棕橄榄色,腹部肉色,有不规则的污斑。
另见两件活体稚山瑞鳖,背盘长约49.0毫米,宽46.5毫米,呈卵圆形,后缘较宽,脊棱明显;背盘表面及棱上瘰粒密集,排列成纵行并与体轴平行。背盘前缘有一列大瘰粒,其后有
2—3排小结节。体背黄橄榄色,一稚鳖有棕黑色的小圆斑,9枚,1枚位于脊部,8枚分列于两侧。另一稚鳖斑点不显。稚鳖自头顶开始,有一呈倒V型黄橄榄色斑,并向颈部扩展。其前端有一棕黄色横斑,向两侧达颞部。腹部均为肉色,脐孔已不显。
《贵州爬行类志》记二号雌山瑞鳖标本体全长218—332毫米,重445—1750克。背黑褐色,腹黄白色。
大小:体型中等。背盘长118.5—315毫米,宽97.5—255毫米,长卵圆形。其前缘平直,后缘圆。
生活习性:生活于江河、山涧、溪流中。据张国华(1980)报道,喜栖息在水质清澈的山涧中,夜间活动,白天常在岸边晒太阳,遇惊扰即潜入水中,或隐于水底的淤泥或细沙内。水温低于12℃时,便潜入水底淤泥或细沙中冬眠。当气温回升到20℃以上时,即开始活动。
以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虾等为食。在食物缺乏时也吃死动物。体重1500克的个体,在饥饿情况下一次可进食约250克,并可维持一星期不进食且体重不减少。
繁殖特征:4—10月繁殖,6月为产卵盛期。喜在水深超过o.5米的水域中交配。卵生。雌体于夜间在向阳而潮湿的岸边沙滩或泥地挖穴产卵。穴深11—18厘米,每窝产卵3—18枚,一般一次产完。母鳖将卵穴盖没,不留下痕迹。窝内卵排列整齐,分2—4层,每层2—5枚不等。卵上覆盖层的厚度约为5—14厘米。卵凭藉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69—85天。卵重8.2—13克,平均10.5克;卵径18—30毫米,平均24.47毫米。山瑞鳖的受精率仅50%左右,以6月份所产之卵受精率最高;孵化率亦为50%左右。
国外分布:越南。
国内分布:云南、贵州(海拔597米的望谟桑郎、海拔1650米的兴义棒鲊)、广东、海南、广西、香港等。
经济意义:山瑞鳖肉味鲜美,是我国南方珍贵的食用鳖。骨板亦称“鳖甲”,可供药用。目前已在进行人工试养。
其它信息:56-58。
经济价值:山瑞鳖肉味鲜美,是我国南方珍贵的食用鳖。骨板亦称“鳖甲”,可供药用。目前已在进行人工试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