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壳鱼/
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Gobiaria / 鰕虎鱼总目Gobiiformes / 鰕虎目Gobioidei / 鰕虎亚目Butidae / 嵴塘鳢科Oxyeleotris / 尖塘鳢属Oxyeleotris marmorata / 云斑尖塘鳢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鰕虎目>嵴塘鳢科>尖塘鳢属>云斑尖塘鳢
特性标签
淡水环境
汽水环境
常见
有市售
无脊椎动物有风险
具食用价值
中国有分布
简介
  Oxyeleotris marmorata/云斑尖塘鳢台译斑驳尖塘鳢,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笋壳鱼。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Butidae/嵴塘鳢科鱼类的简略描述。   淡水汽水及海水中均有,大型物种如笋壳鱼可食用。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第1背鳍:Ⅵ;第2背鳍:Ⅰ/ 9。臀鳍:Ⅰ/ 8;胸鳍:16~18;腹鳍:Ⅰ/ 5;尾鳍:3+16+5。纵列鳞 68~70;横列鳞 23~25;背鳍前鳞 38~42。体长为体高的4.3~4.4倍;为头长的2.8~2.9倍。头长为吻长的4.1~5.2倍;为眼径的4.8~6.1倍;眼间距的3.9~4.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1.8倍。体延长,鱼体前部分呈圆筒状,后部侧扁。背缘、腹缘微微隆起,尾柄较高。头中大,形状微尖,稍平扁;头后高而稍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头部无感觉管孔。吻短,稍尖,平扁,吻长为眼径的1.4倍。眼中大,上位,稍突出。两眼间隔宽平,约为眼径的0.9~1.4倍,两眼间隔区也无感觉管孔。鼻孔每侧两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有短管,接近上唇;后鼻孔小,在眼睛前方。口大,前上位,口裂向后延伸至对应于眼睛中位。上、下颌齿形状细尖,多行,外列齿形状较大;锄骨无齿。唇厚。舌大,游离。鳃孔宽大,向前向下延伸至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前鳃盖骨和鳃盖骨后缘无小棘。鳃盖上方无感觉管孔。前鳃盖骨后缘有3个感觉管孔。鳃被架6条。鱼体布有栉鳞,头、颈、胸鳍基部和腹部为弱栉鳞;吻部和下颚面无鳞。无侧线。背鳍2个,相距较近:第1背鳍起于胸鳍基部后上方,第2、3棘最长,后端不会延伸到第2背鳍起点;第2背鳍较长,平放时不延伸至尾鳍基部。臀鳍起点与第2背鳍相对。胸鳍宽圆,扇形,中侧位。腹鳍小,起点于胸鳍基部的下方,内侧鳍条长于外侧的鳍条,左、右腹鳍靠近,但不相连、愈合,腹鳍末端远离肛门。尾鳍长圆形。头部及体侧为深褐色,腹部浅色;头部在眼睛后方隐约具有2~3条呈放射状的纵纹;体侧具云纹状斑块及不规则横带;尾鳍基部具有三角形的大褐斑。各鳍为浅褐色,背鳍、臀鳍、腹鳍及尾鳍上各有许多黑色条纹;胸鳍基部的上、下方通常具有1个褐色斑。   栖息生态:暖水性中大型底层穴居性鱼类,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湖沼、野塘、水库、河口、溪流等淡水区域。亦分布于河川的中下游,或者河口的止水或缓流区域。不喜好游动,通常躲藏于石缝间。肉食性,攻击性强,摄食其他小型鱼类,或虾、蟹等无脊椎动物。   地理分布:为外来鱼种,原分布于东南亚,包括湄公河与湄南河流域、马来半岛、印度、菲律宾与印尼。1975年将本种作为养殖对象,由柬埔寨引进台湾养殖。因逃逸之故,目前在台湾西南部及南部的河川下游、湖埤及水库等水体,已能自然繁殖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入侵种族群。   渔业利用:可供食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笋壳鱼 Oxyeleotris marmorata 云斑尖塘鳢 幼鱼 幼鱼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