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资料待整理。
以下为Lophiiformes/鮟鱇目鱼类的通用描述。
鮟鱇鱼为中型底栖鱼类,多潜伏海底,眼睛几乎无用武之地,懒惰,不善游泳,多靠腹鳍爬行。
鮟鱇鱼口内有锐利而且朝内倾斜的长牙,基本上,被咬中的猎物绝不可能逃走;而且拥有弹性的胃,因此某些种类能吃下比自己大的鱼类。身体裸露无鳞,在头体上方及体侧边缘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质突起。
鮟鱇鱼头部上方的肉状突出,形似小灯笼,是由鮟鱇鱼的第一背鳍逐渐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灯笼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在灯笼内具有腺细胞,能够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作用进行缓慢的化学氧化而发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鱼都有趋光性,于是小灯笼就成了鮟鱇鱼引诱食物的利器。其英文名Anglerfish(垂钓的鱼)也来自于此,而中文名是其音译。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分布状况:本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之热带海域及大部份的亚热带海域。中国台湾地区蝙蝠鱼科计有鱼种20种。
形态特征:头部与身体形成一扁平的体盘(除Coelophrys 为箱形外),通常为圆盘状、三角形或介于两者之间;口端位,中等大小;体披由鳞片所特化之棘结、盾结或两者皆具;吻上方具有一吻槽以及由几个棘结或盾结所构成的喙,或向前或不向前延伸;第一背鳍棘特化为一短小之吻触手,其末端具有一饵球;饵球完整包覆住吻触手,其背面后方有一对外开口;鳃条骨数6;背鳍小,具3-7 鳍条或无;胸鳍位于体盘两侧后缘,呈肘状,具有11-19 鳍条;鳃孔小,开口为圆形,位于胸鳍肘内侧上方;腹鳍喉位,位于体盘下方,胸鳍之前,具有一甚小之鳍棘与5 鳍条;侧线上具有一由神经结所组成的通道,神经结通常有特化棘结或盾结伴随。体长通常小于20 公分,最大者不超过30 公分。全世界约10属68种(Nelson, 2006),台湾纪录6属19种。
生态描述:大陆棚底栖小型鱼类,大部份为深海鱼类。可利用臂状胸鳍及小腹鳍爬行于海床。亦可利用吻触手诱捕猎物,以小鱼及底栖无脊椎动物等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