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Lophotrochozoa / 冠轮动物总门Mollusca / 软体动物门Bivalvia / 双壳纲Autobranchia / 瓣鳃亚纲Pteriomorphia / 翼形下纲Mytilida / 贻贝目Mytiloidea / 贻贝总科Mytilidae / 贻贝科Mytilinae / 贻贝亚科Mytilus / 贻贝属Mytilus coruscus / 厚壳贻贝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贻贝目>贻贝科>贻贝属>厚壳贻贝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Mollusca/软体动物门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体软,无内骨骼,大多数不分节。Animalia/动物界第二大门,约13万种。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贝壳大,较大的个体壳长近200mm,壳长度为高度或大于高度的2倍,约为宽度的2.5—3倍;壳呈楔形,壳质极重厚、坚韧。贝壳前端细,后端宽圆,一般老个体壳形较长,小个体壳较短而高。壳顶尖细,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多弯向腹缘;由壳顶伸向后腹缘直或略凹;背缘与腹缘在壳顶处约构成30°角后,向后上方延伸,约至背缘中部达最高点,然后又伸向后缘,形成一个明显的钝角,即为背角;一般较小的个体,背角明显而弯曲度大,而老个体背角不明显。后缘多呈圆形。壳面由壳顶沿腹缘部分形成一条隆起,将壳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宽大而斜向背缘;下部小而弯向腹缘,略与上部壳面垂直。故两壳闭合时,在腹面形成一个略突的长形梭状平面。生长纹自壳顶开始。   生物学:鉴别特征 壳大、重厚,呈楔形。壳顶较尖细,小个体较弯。壳表较粗糙,被有棕黑色或栗褐色壳皮。贝壳内面多呈浅灰蓝色,而近壳缘处色深;肌痕极明显。铰合部有2个不发达的小齿;韧带细长,韧带脊明显。足丝粗。   生境信息:以发达的足丝营附着生活,多附着在浪击带的外海岩石上。其垂直分布水层一般较紫贻贝深,但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如在我国北部沿海,多见于20m深的水域;在浙江沿海一般自高潮线以下至水深16m左右有分布,但在水深8—10m间分布最密。有群栖习性,常彼此相互附着聚集成群,形成重叠的厚层,群栖的密度可高达1000个/m↑2↑以上。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在潮流通畅的岩石地带生长较好,据载1.5—2年平均壳长可达70mm以上。它的生长与温度、饵料及盐度等有关,足丝的分泌与盐度和比重也关系极为密切。一般在盐度为2.46—2.98‰,比重为1.018—1.022范围内,足丝分泌较多且粘着性也较强。为雌雄异体,一般壳长至5cm左右开始达到性成熟。生殖期因地而异,在我国北部沿海生殖高峰是4月底至5月底,而在浙江沿海盛期为4月份,日本德岛县在6—7月,韩国釜山在3月下旬。这种贻贝生殖力较强,一次产卵为1000—2000多万粒,一年中可产数次之多。亦为被动摄食,靠海水流动送来食物,以鳃滤食之。食物以浮游性硅藻为主,此外还有纤毛虫、类铃虫及甲壳类六肢幼虫等。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辽宁省大连、海洋岛、小长山,山东省砣矶岛、大钦岛、蓬来、烟台、威海的刘公岛及鸡鸣岛、成山头、俚岛、镆铘岛、青岛,浙江省嵊泗列岛、舟山群岛、朱家尖、鱼山列岛、下大陈、南麂岛,福建省平谭、厦门、东山(分布图1);在国外见于日本沿海(北海道至九州)及朝鲜半岛。   经济意义:经济意义厚壳贻贝又称壳菜,是贻贝属中个体较大的种类。它不仅个大产量高,而且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也是一种为人类提供高级蛋白的重要来源。在我国,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泛用做美味食品和滋补品。近年来,它在我国沿海又是自然生长产量较高和收益最大的贝类。如早在1956年,仅在浙江象山县年产约5万公斤淡菜干;1958年,在嵊泗县曾以投石法半人工养殖,每亩产200担↑1)↑,折合干贻贝700公斤。其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它不只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海产资源,而且也是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肉除鲜食和入药外,又可做干制品淡菜、或冷冻、制罐等,也可做贻贝油、酱油和提取药物维生素D。贝壳大,可做附着基及各种贝雕的原料;加工制成贝壳粉,又可做家禽、幼畜及家鱼等的混合饵料,也可做农肥或烧石灰等的原料。足丝极发达,可做各种织物。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