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Mammalia / 哺乳纲Theria / 兽亚纲Eutheria / 真兽下纲Laurasiatheria / 劳亚兽总目Artiodactyla / 偶蹄目Whippomorpha / 鲸河马形亚目Cetacea / 鲸下目Mysticeti / 须鲸小目Balaenopteridae / 须鲸科Megaptera / 座头鲸属Megaptera novaeangliae / 座头鲸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偶蹄目>须鲸科>座头鲸属>座头鲸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Artiodactyla/偶蹄目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约220种。90%的现存有蹄动物都属此目。以Bovoidea/牛总科最为繁盛。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形态 成体11~16 m长,最大的个体长18 m(Toмилин,1957)1。雌性比同龄的雄性大40~70 cm。成体的体重至少达35 t。头部约占体全长的28%~30%。头部背面、吻突及上下颌有许多瘤状突。瘤状突的数量和位置有变异。吻突的中央和两侧各有1列瘤状突。呼吸孔每侧各有3或4个瘤状突。每个瘤状突都有1根1~3 cm长的感觉毛。背鳍低,呈镰刀形或圆形,有宽的基部。鳍肢极长,达体长的1/3。其前缘具一系   列瘤状突,包括在一定位置上的2个更显著的瘤状突,后者或多或少把前缘分成三部分。其后缘较平滑,并比前缘薄。尾叶后缘凹且锯齿状。尾叶的两端有时有成丛的藤壶。从颏至脐有12~36条腹褶。   体全黑色或黑色而在喉、腹部和体两侧具白色斑。深浅两色间的界线有很多变化,似乎随种群不同而异。鳍肢背面在黑色到过度为白色之间变化,腹面白色。尾叶背面基本为黑色,腹面黑、白两色。上颌每侧有270~400块鲸须板,黑褐色至灰色,须毛较粗、较短。鲸须板长一般不超过85 cm,最长的约1 m。   头骨吻突相对于颧宽比其它须鲸科鲸类的窄;颧突相对较细;颧宽为颅基长的57%~67%,在须鲸科中最大;鳞骨前缘圆或“U”形;上颌骨眶突很发达;上颌骨和前颌骨的背部更拱曲;犁骨向后方趋窄;颞窝宽大;显著的额骨靠近头骨的中线;鼻骨窄,前端尖;上枕骨宽小于一对枕髁之宽;下颌骨的冠状突相对较低。大多数个体的7枚颈椎分离。腰痕骨长约23 cm,可具有股骨的残余,长9.3~12.5 cm。   椎式:C7,T14,L1O~11,Ca21~22=52~53.。   鉴别特征:鉴别特征 大翅鲸的体形比须鲸科的其他物种粗短。头部背面、吻突及上下颌有许多瘤状突。从颏至脐有12~36条腹褶。背鳍小。鳍肢极长,达体长的1/3,前缘具一系列瘤状突。尾叶后缘凹且锯齿状。头骨吻突基部宽约为颧宽(鳞骨颧突间最大宽)的1/2。   生物学:分布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半球。秋季游向在热带的繁殖场,春   季向极带或亚极带区域洄游,穿越大洋,到达两半球冰群边缘的摄食场。   它们通常单独或2~3头为一群,但在摄食和繁殖区域可形成较大的群聚。大翅鲸是所有大型鲸中最善作特技动作的,有时作完全的跃水,即整个身体完全跃出水面;有时探头,即头垂直地伸出水面,眼完全超出水面。在长潜水前通常高举尾叶,露出尾叶腹面特有的黑白两色的色斑。大翅鲸尾叶下面的斑纹可作为个体识别的特征,采用相识别技术拍摄尾叶的照片可用于研究大翅鲸的迁移和洄游。正常游泳速度2.8~14.3 km/h,受惊时可高达27 km/h。潜水时间6或7 s,较长的达15~30 s。其喷潮比其他须鲸低且浓密,只有3 m高,有时呈“V”形。大翅鲸约在4~5龄间性成熟,妊娠期约11~11.5个月,新生仔鲸体长约4~5 m。仔鲸约在6月龄时断乳。大翅鲸在热带和亚热带越冬并繁殖。在繁殖场,雄鲸之间为接近发情雌鲸而竞争,它们在竞争中使用的繁殖炫耀行为之一是复杂的歌唱。这就是著名的大翅鲸之歌。   夏季在两半球的高纬度海域摄食。在北太平洋北部的大翅鲸食磷虾和成群的鲭鱼、玉筋鱼、毛鳞鱼和鲱鱼。它们摄食时有气泡行为、穿刺行为等。气泡行为是绕着圈游泳,同时用尾叶拍打水面,使之形成一个泡沫圈围在磷虾群的外面,然后潜入圈内摄食。穿刺行为是垂直地或斜向地穿过密集的食物群摄食。有时20头或更多的大翅鲸集合成相互协调的群体,共同把猎物赶在一起而捕食之。   偏利共生物藤壶类常在喉、颏和生殖裂发现,其次见于鳍肢的瘤状突、尾柄的边缘以及后部的腹褶。外寄生物和内寄生物较须鲸科的其他物种多,各种鲸虱寄生在疤、括痕、颏、喉、生殖裂等处;内寄生物包括多种吸虫类、线虫类、绦虫类以及棘头虫类,   寄生于皮脂、肝脏、肠系膜、小肠、阴茎、输尿管、肾脏等。有一种须鲸科专有的鲸畦胃吸虫 Ogmogaster ceti,见于大翅鲸的鲸须板。硅藻类和鞭毛虫类 Haematophagus 也是常见的外寄生物。   由于生活在沿岸海域,大翅鲸通常是在一个新的捕鲸区中最先遭到猎捕的种类。在20世纪,仅在南半球捕杀的大翅鲸就达200 000头左右。在高强度捕鲸期间,有些种群中被杀死的个体很可能超过90%。1923~1962年间在台湾省西南端至少捕获了210头。   全世界对大翅鲸的商业性捕猎于1966停止。此后,有些种群得到了迅速的恢复。近年的估计,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种群分别有约10 400和6000~8000头。《2000 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把大翅鲸列为易危(VU)等级。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半球。   国内分布:黄海: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东海:福建(福清)、台湾(基隆、高雄),南海:广东(惠阳)、海南(文昌、琼海)、台湾(恒春)。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