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环扁尾海蛇
Laticauda semifasciata
生物学分类
Biota / 生物区
Neomura / 新壁总域
Eukaryota / 真核域
Animalia / 动物界
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
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
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
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
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
Reptilia / 爬行纲
Diapsida / 双孔亚纲
Squamata / 有鳞目
Serpentes / 蛇亚目
Alethinophidia / 真蛇下目
Elapidae / 眼镜蛇科
Laticaudinae / 扁尾海蛇亚科
Laticauda / 扁尾海蛇属
Laticauda semifasciata / 半环扁尾海蛇
中文
学名
精简
详细
…
>
有鳞目
>
眼镜蛇科
>
扁尾海蛇属
>
半环扁尾海蛇
特性标签
中国有分布
简介
Laticauda semifasciata/半环扁尾海蛇
常见的名称还有阔带青斑海蛇。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
Reptilia/爬行纲
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表皮厚且覆盖鳞片,可远离水边生活。属
变温动物
,代谢较低。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头颈区分不明显;体呈圆柱形;尾侧扁。体长可达1209mm。全身深褐色,腹面色较浅,具青褐色环纹35—39+5—7个,环纹宽在背面约占3—5鳞,腹面约占2—3枚腹鳞,每个环纹在背面间隔约1枚背鳞。吻鳞横裂为二,上半部分嵌于左右鼻鳞之间;鼻孔侧位,鼻间鳞2;左右前额鳞之间嵌有1枚五边形小鳞;额鳞大,长大于宽,盾形;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3;上唇鳞7, 2—2—3式;下唇鳞7,在第3至第6枚下唇鳞缘嵌有3枚小鳞;额片1对,前4片下唇鳞与颔片相切。背鳞平滑,覆瓦状排列,23—23—19行;腹鳞202,其宽度为其相邻背鳞宽的三倍以上,体中段以后每一腹鳞有一中央棱脊,且后缘中央具一凹缺;肛鳞二分;尾下鳞32—35对。 文献记载,根据Smith (1926: 10)记载我国台湾省标本体有青褐色环纹32+6个, 腹鳞190,尾下鳞37对。
大小:体长可达1209mm。
生物学:常栖于近海岸或海岛边礁石丛或珊瑚礁之中。捕食小型鱼虾等。卵生, 每年10月中旬到12月上旬集群产卵于岩礁或珊瑚礁洞穴或裂隙中,翌年1—3月孵出仔 蛇,孵化期约160夭左右。 本种原记述最北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沿海,1960年7月,大连自然博物馆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附近海域获雌性标本1条。
生境信息:常栖于近海岸或海岛边礁石丛或珊瑚礁之中。捕食小型鱼虾等。卵生, 每年10月中旬到12月上旬集群产卵于岩礁或珊瑚礁洞穴或裂隙中,翌年1—3月孵出仔 蛇,孵化期约160夭左右。 本种原记述最北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沿海,1960年7月,大连自然博物馆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附近海域获雌性标本1条。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 几内亚,菲律宾,斐济及日本琉球群岛沿海。
国内分布:辽宁(大连)、福建(平潭)、台湾。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