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海蛇
Hydrophis melanocephalus
生物学分类
Biota / 生物区
Neomura / 新壁总域
Eukaryota / 真核域
Animalia / 动物界
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
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
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
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
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
Reptilia / 爬行纲
Diapsida / 双孔亚纲
Squamata / 有鳞目
Serpentes / 蛇亚目
Alethinophidia / 真蛇下目
Elapidae / 眼镜蛇科
Hydrophiinae / 海蛇亚科
Hydrophis / 海蛇属
Hydrophis melanocephalus / 黑头海蛇
中文
学名
精简
详细
…
>
有鳞目
>
眼镜蛇科
>
海蛇属
>
黑头海蛇
特性标签
中国有分布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
Reptilia/爬行纲
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表皮厚且覆盖鳞片,可远离水边生活。属
变温动物
,代谢较低。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鉴别特征 头较小,体长;体前部细长,后部侧扁;腹鳞小,但通身清晰可辨,通 常眶后鳞一枚,前颞鳞一枚;体鳞圆形,覆瓦状排列,具小结节或短棱;头及体前部黑 色,头背有黄白色的点纹,体背橄榄色或灰色,腹部黄白色,具黑色环纹。 形态描述 依据Smith (1926: 64)描述。 头部黑色,通常在鼻后有一黄点,在眼后有一黄线。体背橄榄色或灰色,腹部黄色 或白色,具40—55个黑横斑。通常黑斑向背、腹伸展,并在身体的细长部分在腹面会合。头小,体前部细长,后部极侧扁。体最大直径为颈部直径的2—3倍以上。额鳞狭长,约与其至吻端距离相等。眼径等于或大于它至口缘的距离。眶前鳞1,眶后鳞1,有时为2;通常为1枚大的前颞鳞;上唇鳞7—8枚,第3—4或3—5枚入眶,最后2—3枚很小;4对下唇鳞与颔片相切,第2或第3枚下唇鳞之后的唇缘有一列小鳞。体鳞颈部23—27行,体最粗部33—41行,通身复瓦状排列,且常起棱。腹鳞289—358枚,通身清晰,约为相近体鳞宽的二倍,具二棱,肛前鳞大。 文献记载:Smith (1926:66)报道采于中国的10号标本,共3雄6雌1幼,颈鳞为25—27,体最粗部为33—41,腹鳞289—332,其中3雄颈鳞27,体最粗部39,腹鳞321—330;6雌颈鳞27,体最粗部37—41,腹鳞289—330,1幼颈鳞25,体最粗部33,腹鳞332。Maki(1931: 182)报道,产于台湾及澎湖的7雄全长为345—1203mm,尾长45—110mm;腹鳞303—344枚,尾下鳞35—49枚,二号标本体鳞27—39枚;4号雌体标本全长595—1029mm,尾长50—89mm,腹鳞302—330枚,尾下鳞34—47枚,二号标本体鳞27—38枚。 福建(丁汉波等,1980)与浙江(胡步青等,1959),均有黑头海蛇的记录。鉴于黑 头海蛇与青环海蛇的外形与色斑差异不明显,体鳞与腹鳞数交叉,关于它的鉴别,有待 作进一步的研究。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沿海,北上可至四国、 本洲、北海道沿海。
国内分布:浙江、福建、台湾沿海。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