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山蛭Haemadipsa japonic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Lophotrochozoa / 冠轮动物总门Annelida / 环节动物门Clitellata / 环带纲Hirudinea / 蛭亚纲Euhirudinea / 真蛭下纲Arhynchobdellida / 无吻蛭目Hirudiniformes / 医蛭亚目Haemadipsidae / 山蛭科Haemadipsa / 山蛭属Haemadipsa japonica / 日本山蛭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无吻蛭目>山蛭科>山蛭属>日本山蛭
特性标签
中国有分布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Annelida/环节动物门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两侧对称,同律分节。繁殖能力强,能无性生殖,也能有性生殖。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标本采集地 云南西双版纳的勐仑、勐养、普文、勐罕和勐海等地。   形态 身体短小,略呈圆柱形,腹面较平坦,前半部逐渐变狭细。头部钝圆,但在爬行时甚尖细。体长约10—36mm;最大体宽2—5mm;尾吸盘直径2.0—4.5mm。体色黄褐,背面有深褐色的纵纹3条。背中一条较粗,始自首对眼之间,贯穿身体,止于肛门的前方。背侧由粗斑点组成的两纵纹始自第10或12环并在第18、19、23、24、28和29环,或至少在18、19以及23和24环断裂造成无斑空白,后端止于节ⅩⅩⅣ。体正侧缘为淡黄色带。背侧两纵纹之间的颜色较浅,一般无黑色斑点,有的虽有斑点却为淡黄褐色,而两纵纹的外侧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淡,其两侧缘没有两条纵纹。体分97环,其中第5、6环在腹面愈合成为前吸盘的后缘;节Ⅰ—Ⅳ各一环;节Ⅴ2环;节Ⅵ—Ⅶ各3环(a1+a2+a3);节Ⅷ4环(a1+a2+b5+b6);节Ⅸ—ⅩⅩⅢ为完全体节,各有5环(b1+b2+a2+b5+b6);节ⅩⅩⅣ3环(b1+b2+a2);节ⅩⅩⅤ—ⅩⅩⅦ各一环。眼点5对,呈圆形突出地排列成弧形,分别位于第2、3、4、5和8环的背侧。第3、4对眼常在连续的环上,没有被环隔开,但少数个体的一侧或两侧前后环上两个眼点被多角形小区隔开,这是山蛭科与医蛭科在外形上的明显区别之一。环带占据15环,位于第26—40环,常较前后的体色为深。雄生殖孔位于节Ⅺb5/b6(即第30/31)环沟上,雌生殖孔位于节Ⅻb5/b6(即第35/36)环沟上,两孔相隔5环。肾孔17对,分别位于口唇两侧以及第18、23、28、33、38、43、48、53、58、63、68、73、78、83、88和94环的腹侧后缘。在节ⅩⅩⅣa2—ⅩⅩⅥ(即第94—96环)的两侧缘共有3对呈三角形的小耳状突,中间一环上的突起较小。肛门在最后一环与尾吸盘的交界线上。体中部各完全体节的中环上有明显的大感器,背、腹面各6个。在其它环上亦有很多尖锐的小乳突、位于被纵沟分成的小区内,故在体侧常常有锯齿状的缺刻。前面头部数环以及最后一环上的感觉器常常不易观察到。尾吸盘腹面通常有74—76条辐射肋,但变化范围在69—81之间,背面粗糙地分割成网隙,多边形区至少有5列。   食道内有纵褶3条,背中和两腹侧各一,各褶的前端均具有一颚,颚片较医蛭科的薄,但略高,其外周缘上有锐利的细齿约90个。咽头的外侧壁上有一对块状的唾液腺。嗉囊有11对侧盲囊,在节Ⅸ—ⅪⅩ间每节各有一对并与嗉囊上小的球形膨大相间隔。生殖孔前数对盲囊小,后面各对逐渐增大。所有盲囊都不分枝,第6—9对多少弯向后并有球形的末端。最后一对盲囊始自节ⅪⅩ并且在肠的两侧伸至节ⅩⅩⅣ,又各有4个侧叶。雄性生殖器官有精巢10对,其中首两对较小,位于节ⅩⅢ/ⅪⅤ—节ⅩⅩⅡ/ⅩⅩⅢ。贮精囊大,呈“U”形来回折叠,其内侧肢的前端连接从Ⅺ神经节外侧回来的输精管,而外侧肢向前连接射精球。射精球是橄榄形的硬组织,其外周包围有很厚的腺体,前面通过短的射精管与精管膨腔相连接。精管膨腔的阴茎囊很小,隐藏在疏松的前列腺层之中,呈一球形的蘑菇露在腹神经索之上。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一对,呈椭圆形,一倍于首个精巢。输卵管为直管状,一侧的有卵巢囊直径长,另一侧的则长得多并伸向相反的一侧。总输卵管大约一倍于输卵管的直径,弯曲着伸进阴道囊的前侧方。阴道囊在充分成熟的个体中是一薄壁的葫芦形盲囊,其长度约1.5或2倍于宽度,从XIII神经节侧伸至XVII神经节侧。阴道管粗而短,呈“S”形弯曲,后端从阴道囊前端发出,前端较细并在XII神经节后开口向外。阴道管是一硬的肌肉管,其直径较总输卵管要大得多。著者观察我国西双版纳标本发现第一对精巢在节XIII/XIV间,而穆尔(Moore,1927)的图62中是在节XIV/XV间,另外穆尔的图中阴道管过长也与著者的观察不同,阴道管和阴茎囊开口的位置都与他所作的外部形态描述不一致。   鉴别特征:鉴征 身体短小,略呈圆柱形,前半部逐渐变得狭细。体色黄褐,背面有深褐色的纵纹3条,腹侧没有两条纵纹。体分97环,完全体节各有5环,共14节。眼点5对,排列成弧形,第3、4对常在连续的环上或被多角形小区分隔。雄生殖孔位于节Ⅺb5/b6环沟上,雌生殖孔位于节Ⅻb5/b6环沟上,两孔相隔5环。肛门在最后一环与尾吸盘的交界线上。精巢10对。   分类讨论 梭斯(Soòs,1967)把本种视为斯里兰卡山蛭(Haemadipsa,zeylanicd)的一个亚种,这是由于本种体形较小,第3、4眼之间无多角形小区间隔,但事实上这两个种的形态很不相同。斯里兰卡山蛭背部仅有贯穿中央的纵纹,背侧及腹面密布黑褐色污斑,而本种的背部有3条深褐色的纵纹,腹侧又没有两条纵纹,因此它们应为不同的种。又据穆尔(Moore,1927)记述的森林山蛭(Haemadipsa syIVestris Blanchard,1894)因体型较大,第3、4眼通常被多角形小区分隔,背中纵纹较两侧的纵纹狭窄,通常断裂或消失,两侧纵纹宽且成为一个暗褐区的边缘而与本种相区分。根据著者进一步对两种标本所作的生殖系统结构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本种的阴道囊占据2节多的位置而森林山蛭的要占据4节多位置,本种的贮精囊较后者的盘绕多,所以可肯定森林山蛭是一个明确的种。   生物学:生态 本种营陆地生活,栖息山林中,尤其在温暖、潮湿的山谷和坡地,或高山围成的平坝地带最多,绝不在平原上活动。本种也见于池塘、溪沟的岸边和稻田田埂杂草丛以及竹林中,但不水栖亦不会游泳。一般呈点状或块状分布,每小块的范围为数平方米至数十乎方米。在每平方米的杂草、石头、泥土范围内可以采到上百条之多(图88)。平时潜伏在草丛根基部位,石缝内,苔藓上或树叶与枯枝上。当人、畜经过时即能以尺蠖运动方式迅速爬到低的草丛或树枝上,侍机侵袭。本种的感觉特别敏感,用头部向四周转动以便确定吸血对象的方位,离人、畜1m远以外即能感觉得到。它的动作也很敏捷,雨天时更为活跃,每分钟可爬行1—2m。在夏秋两季当早晨雾水多时或雨后也极为活跃,靠近中午或下午太阳暴晒以及干旱季节时则极少出来活动。在5—9月的雨季里山蛭进行繁殖孳生,7月初可见到幼蛭,特别是8月初最多。每下一场雨即孵出一批幼蛭,幼蛭长约5—9mm,呈圆柱形,其背部的斑纹不太明显,生长迅速。在10月至翌年3月的旱季里极少见到日本山蛭,通常从11月起在靠近积水的潮湿泥土或石缝里蛰伏,直至翌年4—5月才出蛰开始活动。   国外分布:日本,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爪哇,婆罗洲,越南,印度。   国内分布:云南西部和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勐仑、勐养、普文、勐罕、勐海以及景洪曼金兰等地,此外在四川西南部的盐源以及台湾山地也很普遍。   经济意义:经济意义 本种能迅速爬上人、畜的头、胸、颈、腹以及腋窝等处吸血,10分钟可多达十至数十条,为山林地区工作者所痛恶。起初皮肤被咬伤时并不觉得疼痛,15—30分钟吸饱血即离去或落在地上几乎不能爬行。山蛭离去后伤口继续流血,约一小时或更长时间始停止流血。伤口常充血发硬,如用手挤之则有淡黄色液体渗出并有痒感,如搔之则可引起继发性炎症,以致溃疡化浓。在有山蛭的地区工作、行军或伐木时,需要穿好绑腿或用布带扎好裤腿及领口,最好是穿长筒鞋及布袜。如无以上条件时可用有关驱避剂或防蚊油等涂抹身体外露部分,也可起一定的防护作用。在山蛭分布地区居住时,必须铲除账篷、厕所等四周的杂草及灌木等,把地面清扫干净,同时在四周的地面撒上沙子或木屑、煤渣、草灰等作成防护线,以防山蛭爬进。当因行军或工作而进入山蛭分布地区时,可手执竹杆,边走边打路边的杂草,注意手脚切勿接触草木等。或可随身携带些食盐、酒精之类的东西,如发现山蛭在皮肤上叮咬,则可用它们撒于虫体上即可自行脱落。应尽可能选择晴天或无露水时进入山蛭分布地区工作或放牧。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