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Euprymna berryi/柏氏四盘耳乌贼台译目斗仔,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紫金乌贼,常见的名称还有浆果短尾耳鱿。
暂未整理资料。
以下为Mollusca/软体动物门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体软,无内骨骼,大多数不分节。Animalia/动物界第二大门,约13万种。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形态特征 胴部圆袋形,长宽之比约为10:7;体表具很多色素点斑,其中有一些较大,紫褐色素明显。肉鳍较小,略近圆形,位于胴部两侧中部,状如“两耳”,长度约为胴长的五分之二。无柄腕长度略有差异,腕式一般为3>2>4>1,雄性第2、4对腕吸盘两边者特大,约为中间吸盘的2、3倍,雌性各腕吸盘大小相近,数目多,一般每腕为100个左右;腕吸盘4行,角质环不具齿,雄性左侧第1腕茎化,较右侧对应腕粗短,基部吸盘较稀疏,其中后部边缘生有l,2个突起,茎化腕顶部为2、3行膨大突起,突起的顶端具小吸盘;触腕穗稍膨突,短小,约为全腕长度的六分之一,吸盘极小,约10余行,细绒状。内壳退化。直肠两侧各具一个颇大的马鞍形腺体发光器。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50毫米。
胴长3毫米的稚仔,基本形态近似成体,体表较大的色素斑比成体要相对大一些。腕式为3>2>4>1。
标本测量 ♀
头长:20毫米,头宽:25毫米。
胴背长:42毫米,胴腹长:38毫米,胴宽:28毫米。
鳍长:17毫米,鳍宽:13毫米。
腕长:第1对腕35毫米,第2对腕40毫米,第3对腕44毫米,第4对腕37毫米。
触腕长:94毫米,触腕穗长:15毫米。
生物学:生物学特性 暖水性浅海生活种类,栖居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短距离的生殖洄游,在底栖生物拖网中比较常见。稚仔有一定时期的浮游生活阶段,常被采获于表层水平拖网中。外套腔内的腺体发光器,生活有许多发光细菌,能进行细胞外发光。
国外分布:日本群岛南部,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安达曼群岛,斯里兰卡海域。
国内分布:地理分布 东海,南海。
分类讨论:分类讨论 自Euprymna morsei建立后,在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发现与Euprymna morsei近似,但有不同的类型,一些学者仍把它看成是Euprymna morsei。Sasaki (1929)根据雄性腕吸盘中特大吸盘分布的不同位置,建立了F.uprymn berryi新种。Voss (1963)将分布于菲律宾群岛海域的“Euprymna morsei”作为存疑种;Voss and Williamson(1971)在香港的头足类中采用了Euprymna berryi这一种名。在我们所检查的一系列黄海、东海和南海标本中,Euprymna的两种类型,不仅雄性特大腕吸盘的分布位置不同,而且雌性每腕的吸盘数目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地理分布上,日本大体以东京湾为界,我国大体以舟山群岛为界;以北为morsei型,以南为berryi型。泷等(1967)、奥谷(1973a)和泷(1981)合并了两者,仅使用Euprymna morsei一名,但未加订正说明。基于两者在形态、分布上的明显差异,我们认为,还是将两者独立为“种”较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