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Cheilinus undulatus/波纹唇鱼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苏眉,常见的名称还有曲纹唇鱼、苏梅。
暂未整理资料。
以下为Cheilininae/唇鱼亚科鱼类的简略描述。
侧线不连续,后部中断。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延长而侧扁,呈卵圆形,体被大形圆鳞背鳍与臀鳍后部鳍条延长,达尾鳍基部,尾鳍圆形。眼后头部外部轮廓自平直,成鱼前额明显突出,随体长成长而更加明显,额部隆起为成鱼。口端位,中大,唇厚;上下颌各具锥形齿一列,前端各具一对大犬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不与峡部相逢。背鳍具有9根硬棘,胸鳍具有12软条,侧线鳞分为两列,上列鳞数为16。幼鱼体浅绿色,每一鳞片具黑纹;眼后与吻部分别具有2条水平与斜走之黑色线纹。成鱼体绿色或是蓝绿色,体侧每一鳞片鳞片均具黑色至暗紫色线纹,后鳞片半部色泽较深,头具橙黄色与绿色的网状细线,尾鳍后缘呈黄色。最大体长可达2m以上,体重约达200kg。
栖息生态:主要栖息于很陡的礁岩斜坡、海流道斜坡和泻湖的礁岩上,深度从2-60公尺左右。通常单独出现,偶尔会成对出现。是隆头鱼科中的大型种,个性温和,容易与人亲近。肉食性,以鱼类及底栖性动物为主要食物。肉食性鱼类。需要五至七年才会成熟,八丶九岁部分的雌鱼会性转变变雄鱼,集体繁殖但系配对产卵。成鱼栖息于瑚礁区的水质清澈之海域。
地理分布:印度至太平洋的热带珊瑚礁海域有广泛分布,包括日本南部等。台湾各地海域皆曾有分布纪录,但目前仅在垦丁、绿岛、兰屿等处海域,有发现的纪录,目前在国内的族群数量少,亟待保育。
渔业利用:本种鱼因寿命长(>30岁),且体大价昂,是中国或香港等地海鲜中的佳肴,也导致这个鱼种在许多地区遭到滥捕,以致本种鱼因过度捕捞而面临灭绝。此外其是南方岛屿居民的重要食用鱼,因而捞捕过度,许多海域中已难见踪影,是国际公约中受保护之鱼种。有报导(Gomon, M.F. and J.E. Randall, 1984)其肌肉可能含热带鱼毒素,食用后会引起中毒,特别称为「热带鱼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热带鱼毒素中毒 」最早来自古巴,当地人是指中了一种名叫「雪卡 (cigua)」 的贝类 (Livona pica) 所引起的肠胃不适及神经系统障碍,现已被引用做为食用所有热带海域珊瑚礁区有毒鱼类所引起的中毒现象。其毒性是因为生物食物链所累积的,毒性之大小,通常视鱼体之大小而定,且珊瑚礁鱼类的肉毒性具有区域性,有的鱼在某区域是食用鱼,但在另一区域则是有毒鱼类,所以最保险的方法是不要轻易尝试食用曾经报导过有毒性或者不常见的珊瑚礁鱼类。至于本种鱼的人工繁养殖虽然在印尼或中国都曾有业者曾作尝试,也或有成功的报导,但是目前还不能完全证实或真正能够上市民达到经济的效益。因为龙王鲷的成长很慢,饵料转换效率也不高。
IUCN早在2004年已将本种鱼列为濒危物种。同年10月第13届华盛顿公约组织(CITES)大会上,本种鱼被列入CITES附录二,受到CITES公约的严格保护。我国农委会林务局在2014年7月2日将本种鱼列为禁止捕捉的珍贵稀有(Ⅱ级)保育类野生动物,无论是否知情,都不得公开展示或贩售。海洋委员会成立之后,于2019年1月9号亦将本种鱼列入海洋保育类野生动物名录之中。呼吁民众不得捕捉、骚扰或贩售,以免触法。 成鱼体呈橄榄绿,头部蓝绿色到蓝色分布着不规则波状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