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Reptilia / 爬行纲Diapsida / 双孔亚纲Squamata / 有鳞目Serpentes / 蛇亚目Alethinophidia / 真蛇下目Elapidae / 眼镜蛇科Elapinae / 眼镜蛇亚科Bungarus / 环蛇属Bungarus fasciatus / 金环蛇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有鳞目>眼镜蛇科>环蛇属>金环蛇
特性标签
中国有分布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Reptilia/爬行纲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表皮厚且覆盖鳞片,可远离水边生活。属变温动物,代谢较低。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头部椭圆形,稍大于颈,尾较短,末端钝圆;体全长一般1000mm左右,   雄性最长(1500+140)mm(广西梧州),雌性最长(1250+110)mm(广西)。通身具   有黑黄相间的环纹,二者几乎等宽,黄色环纹19-27十3-5个。个别色变的个体部分黄   色环纹消失或不清晰,有些标本在黄色的环纹中央出现黑色斑。无颊鳞,眶前鳞1(2);   眶后鳞2(1);颞鳞1+2(1);上唇鳞7, 2-2-3式,福建1雄右侧为8片,3-2-3式;   下唇鳞7(8),前3(4)切颔额片;背鳞平滑,通身15行,少数标本颈部有16或17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脊棱起呈脊;雄性腹鳞207—230,平均219片,雌性197—227,平均218片;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雄性28—39,平均34片,雌性26—39,平均33片。   雄性半阴茎顶端略分叉,伸延至第7对尾下鳞处,远端萼区,近端刺区,二区几乎   等大(Pope, 1935: 333)。   大小:体全长一般1000mm左右,   雄性最长(1500+140)mm(广西梧州),雌性最长(1250+110)mm(广西)。   生物学:多栖于丘陵山地,常见于水域附近,夜间活动为主。以鱼、蛙、蜥蜴、   蛇及蛇卵、鼠类为食。卵生,在广东于5月底产卵,卵数11枚,卵径(45-54)mm ×   (20—24)mm(Pope,1935)。   垂直分布:180(云南河口)—1014m(云南孟连);0—180m(福建)。   生境信息:多栖于丘陵山地,常见于水域附近,夜间活动为主。以鱼、蛙、蜥蜴、   蛇及蛇卵、鼠类为食。卵生,在广东于5月底产卵,卵数11枚,卵径(45-54)mm ×   (20—24)mm(Pope,1935)。   海拔范围:垂直分布:180(云南河口)—1014m(云南孟连);0—180m(福建)。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   国内分布:福建(武平、诏安、云霄、平和、南靖、漳州、龙海、上杭、福清、长   乐、闽候、福州、泉州、漳浦、南安、东山)、广东(汕头、潮安、广州罗浮山)、海南   (海口)、广西(龙州、瑶山、上思、防城、玉林)、云南(勐养、勐海、孟连、绿春、河口、富宁、勐腊、景洪)。   经济意义:剧毒性毒蛇,以神经毒为主,但较少有咬伤病例。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   排出干毒量27.5mg(广西),小白鼠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2.4mg/kg体重。(中国毒蛇与   蛇伤防治,1979: 128、133)。   该蛇浸酒可供药用,胆也供药用,肉可食。据研究,其神经毒素具有较强的镇痛作   用(肖昌华等,1986);其细胞毒素对人肺癌细胞有一定的选择性杀伤作用(徐科等,1986)。   经济价值:剧毒性毒蛇,以神经毒为主,但较少有咬伤病例。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   排出干毒量27.5mg(广西),小白鼠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2.4mg/kg体重。(中国毒蛇与   蛇伤防治,1979: 128、133)。   该蛇浸酒可供药用,胆也供药用,肉可食。据研究,其神经毒素具有较强的镇痛作   用(肖昌华等,1986);其细胞毒素对人肺癌细胞有一定的选择性杀伤作用(徐科等,1986)。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