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七星狐
/
网纹斑普提鱼
Bodianus dictynna
生物学分类
Biota / 生物区
Neomura / 新壁总域
Eukaryota / 真核域
Animalia / 动物界
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
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
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
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
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
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
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
Teleostei / 真骨下纲
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
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
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
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
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
Ctenosquamata / 栉鳞派
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
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
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
Eupercaria / 真鲈形总目
Labriformes / 隆头鱼目
Labridae / 隆头鱼科
Bodianinae / 普提鱼亚科
Bodianus / 普提鱼属
Paralepidaplois / 普提鱼拟鳞船亚属
Bodianus dictynna / 网纹斑普提鱼
中文
学名
精简
详细
…
>
隆头鱼目
>
隆头鱼科
>
普提鱼属
>
网纹斑普提鱼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有市售
中国有分布
简介
Bodianus dictynna/网纹斑普提鱼
台译网纹狐鲷,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太平洋七星狐,常见的名称还有七星龙、七星狐、金点狐。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
Paralepidaplois/普提鱼拟鳞船亚属
鱼类的简略描述。 亚属名得于与
Lepidaplois/普提鱼鳞船亚属
十分相像,其吻部相对更细,最大尺寸较小。本亚属鱼类的前背鳞片没有到达眼眶前部的前面,甚至没有到达眼眶前部的上方。模式种
Bodianus diana/鳍斑普提鱼(印度洋七星狐)
。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长型;头部背面轮廓几成直线。上下颌突出,前侧各具 4犬齿,上颌两侧各具 1大圆犬齿。颊部与鳃盖被鳞,侧线平滑连续。D. XII, 9-10;A. III, 10-12; P. 16;L.l. 31-32;G.R. 5-10;尾鳍稍圆,上下鳍条延长。幼鱼体呈褐色而散布许多白色椭圆班;背鳍之前及后端、臀鳍中央及后端、胸鳍基部、腹鳍及尾鳍基部中央皆具一眼班。成鱼头部体红褐色,体侧淡黄色,背部偏红,腹部较淡;体背后部与尾柄上半部具小黑点;背鳍下方具 3-4个成一列的白点;奇鳍红色;腹鳍几乎全为黑色;臀鳍中央具一大黑斑,末端基部具一小黑点;尾鳍基部中央有一黑点。 栖息生态:主要栖息于水深10到20公尺处的礁岩海域,尤其是礁岩向海面珊瑚繁茂的区域,但分布的深度范围很广,可以从水深5公尺到水深100公尺。栖所环境和腋斑狐鲷相似。幼鱼时常躲在黑色珊瑚和柳珊瑚附近,也常躲在穴顶下方,常客串鱼医生为其它鱼清除身上的寄生虫。成鱼专门吃岩石缝下的甲壳类和贝类,夜晚则躲在岩石下面或洞穴里睡觉。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由红海、南非到马歇尔群岛和萨摩亚,北至日本琉球与台湾海域等。台湾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渔业利用:中小型之隆头鱼,虽然肉质好,且具有胶黏性,非常适合红烧,但是因为产量不多,所以并不具有经济价值,只偶尔出现在渔市场和水族馆。渔法主要为手钓及底延绳钓。
幼鱼(1)
幼鱼(2)
幼鱼(3)
亚成
成鱼(1)
成鱼(2)
易淆物种
网纹斑普提鱼 太平洋七星狐(幼体)
Bodianus dictynna(J)
2006年从B. diana/鳍斑普提鱼区分出来独立成种。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白斑较大,身体上部的白点较少。
鳍斑普提鱼 印度洋七星狐(幼体)
Bodianus diana(J)
分布于印度洋海域和太平洋部分区域。白斑较小较细密。
网纹斑普提鱼 太平洋七星狐(成体)
Bodianus dictynna(A)
2006年从B. diana/鳍斑普提鱼区分出来独立成种。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成体胸鳍腹鳍有黑斑。
鳍斑普提鱼 印度洋七星狐(成体)
Bodianus diana(A)
分布于印度洋海域和太平洋部分区域。成体胸鳍基部的黑点大多消失,腹鳍胸鳍通常不具备黑斑。中文学名推测来源于太平洋姐妹种B. dictynna/网纹斑普提鱼,后者于2006年独立。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