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须鲸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Mammalia / 哺乳纲Theria / 兽亚纲Eutheria / 真兽下纲Laurasiatheria / 劳亚兽总目Artiodactyla / 偶蹄目Whippomorpha / 鲸河马形亚目Cetacea / 鲸下目Mysticeti / 须鲸小目Balaenopteridae / 须鲸科Balaenoptera / 须鲸属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 小须鲸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偶蹄目>须鲸科>须鲸属>小须鲸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Artiodactyla/偶蹄目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约220种。90%的现存有蹄动物都属此目。以Bovoidea/牛总科最为繁盛。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形态 成体的体长约6~7 m,黄海捕获的最大雌鲸体长8.6 m,雄鲸7.9 m。吻突很窄,前端尖,背面中央有显著的脊。背鳍较高,向后弯,位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鳍肢小。腹褶自颏至脐的前方,约30~70条。小须鲸的体背面黑色至暗灰色,腹面白色,体侧有一些颜色介于两者之间的条纹或斑纹,或既有条纹也有斑纹。有些条纹伸到头部后方的背部。最独特的色斑是鳍肢有l条宽约20~35 cm的白色横斑。北半球   和南半球的小须鲸均具此横斑,当它们接近水面时通常可透过水见到此斑。而南半球的南极小须鲸 Balaenoptera bonaerensis 不具此斑。上颌每侧有231~360块鲸须板,淡黄色。鲸须板长约17 cm。   上颌骨远端很窄,基端宽。前颌骨狭长。上颌骨额鼻突短,其长仅为鼻骨长的1.5倍。鼻骨上面观三角形。眼眶大。额骨眶突较大而宽。上枕骨呈三角形。   椎式:C7,T11,L11~13,Cal8~20=48~50.。   鉴别特征:鉴别特征 小须鲸通常容易与大型须鲸相区别。头从侧面和上面看很尖,头背中央的脊显著。背鳍较高,向后弯,位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鳍肢有1条白色的横斑(南半球的小须鲸大多无此白斑)。有30~70条较短的腹褶,向后往往过鳍肢部不远。有231~360对白色至灰色的鲸须板。   大小:成体的体长约6~7 m,黄海捕获的最大雌鲸体长8.6 m,雄鲸7.9 m。   生物学:通常单独或2~3头为一群,但在高纬度的摄食区域可形成较大的群   聚。小须鲸潜水时不作尾叶举起,但它们有时跃水并表现其他一些空中行为。喷潮小,往往是散开的,即使在风平浪静时也不易看到。夏秋季到高纬度的寒温带至两极海洋的沿岸和近海摄食。摄食行为与其他须鲸科的鲸相似。张开口迅速向前游,吞入大量充满食饵的水,喉部大扩张。闭口,把吞入的水从鲸须板之间压出:把食物咽下。北太平洋小须鲸的主要食物为磷虾、桡足类和玉筋鱼 Ammodytes personatus。在黄海的小须鲸还少量捕食其他鱼类,如鳀 Engraulis japonicus、青鳞鱼 Harengula zunasi、扁(鱼祭) Clupanodon punctatus、吉氏黄鲫 Setipinna gilberti、多鳞鱚 Sillago sihama、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鱼免)Miichthys miiuy、黄姑鱼 Nibea albiflora 等。北太平洋小须鲸达到性成熟的体长在雌性为7.3 m,雄性为6.7~7.0 m。妊娠期约10个月,新生仔鲸体长约2.4~2.7 m。全年均进行繁殖,但高峰期为1月和6月。发现的偏利共生物有蔓足类甲壳动物的须鲸藤壶 Penella balaenopterae 和条茗荷Conchoderma virgata。内寄生物有吸虫类的 Lecithodesmus goliath、褶畦胃吸虫 Ogmogaster plicatus、片形吸虫 Fasciola scrjabini,Tetrarhinchidae科的绦虫,线虫类的简单异尖线虫 Anisakis simplex、太平洋异尖线虫 A.pacificus、Terranova decipiens、粗尾线虫 Crassicauda crassicauda,球茎体棘头虫属的 Bolbosoma brevicolle、B.balaenae 和B.nipponicum 等。   染色体组2n=44,16条中着丝粒染色体,12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6条亚端着丝粒染色体,8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中着丝粒染色体(Arnason,1981)。   小须鲸因为个体小,在世界商业性捕鲸的早期和鼎盛期不是主要的捕猎目标。随着大型须鲸资源的枯竭,国际捕鲸业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猎捕小须鲸。1979年以后,小须鲸和南极小须鲸(当时认为是同一物种)是国际捕鲸委员会准许大规模捕猎的惟一鲸类。在南极的年捕获量约8000头。在北半球,挪威、日本、韩国等国对小须鲸的捕鲸作业使一些地方种群接近枯竭。中国旅大水产公司于1955~1981年间在中国沿岸捕   鲸时也以小须鲸为主要的猎捕对象。据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的统计,1989~1990年时北太平洋的种群数约为25 000头;1987~1995年时北大西洋的种群数约为149 000头;1982~1989年时南极的种群(含南极小须鲸)数约为761 000头。小须鲸在《2000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低危(LR)等级。   生境信息:通常单独或2~3头为一群,但在高纬度的摄食区域可形成较大的群   聚。小须鲸潜水时不作尾叶举起,但它们有时跃水并表现其他一些空中行为。喷潮小,往往是散开的,即使在风平浪静时也不易看到。夏秋季到高纬度的寒温带至两极海洋的沿岸和近海摄食。摄食行为与其他须鲸科的鲸相似。张开口迅速向前游,吞入大量充满食饵的水,喉部大扩张。闭口,把吞入的水从鲸须板之间压出:把食物咽下。北太平洋小须鲸的主要食物为磷虾、桡足类和玉筋鱼 Ammodytes personatus。在黄海的小须鲸还少量捕食其他鱼类,如鳀 Engraulis japonicus、青鳞鱼 Harengula zunasi、扁(鱼祭) Clupanodon punctatus、吉氏黄鲫 Setipinna gilberti、多鳞鱚 Sillago sihama、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鱼免)Miichthys miiuy、黄姑鱼 Nibea albiflora 等。北太平洋小须鲸达到性成熟的体长在雌性为7.3 m,雄性为6.7~7.0 m。妊娠期约10个月,新生仔鲸体长约2.4~2.7 m。全年均进行繁殖,但高峰期为1月和6月。发现的偏利共生物有蔓足类甲壳动物的须鲸藤壶 Penella balaenopterae 和条茗荷Conchoderma virgata。内寄生物有吸虫类的 Lecithodesmus goliath、褶畦胃吸虫 Ogmogaster plicatus、片形吸虫 Fasciola scrjabini,Tetrarhinchidae科的绦虫,线虫类的简单异尖线虫 Anisakis simplex、太平洋异尖线虫 A.pacificus、Terranova decipiens、粗尾线虫 Crassicauda crassicauda,球茎体棘头虫属的 Bolbosoma brevicolle、B.balaenae 和B.nipponicum 等。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国内分布:渤海:辽宁(大连蛇岛),黄海:辽宁(海洋岛、大连)、山东(石岛、芝罘岛、青岛),东海:上海(长江口的崇明岛)、浙江(舟山岛、嵊泗岛、鄞县、象山、钱塘江七堡)、福建(霞浦、莆田)、台湾(台北、台南)、台湾东岸海区(台东),南海:广东(汕尾、大亚湾)、广西(北海)、香港。   分类讨论:种下分类 小须鲸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各海洋,包括两个亚种,北太平洋亚种 B.a.scammoni Deméré 和北大西洋亚种B.a.acutorostrata Lacépéde。前者头骨的吻突相对比后者短,鳍肢白色横斑的形状也有区别。北太平洋亚种白斑的前缘几乎与鳍肢垂直,向中线有一个突起;北大西洋亚种的白斑没有这个突起。在南半球的小须鲸体型小,属勇外一个种群,遗传学上接近北大西洋亚种,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域。   其它信息:74-78。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