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壳/
寻氏弧蛤[暂]Arcuatula senhousi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Lophotrochozoa / 冠轮动物总门Mollusca / 软体动物门Bivalvia / 双壳纲Autobranchia / 瓣鳃亚纲Pteriomorphia / 翼形下纲Mytilida / 贻贝目Mytiloidea / 贻贝总科Mytilidae / 贻贝科Arcuatulinae / 弧蛤亚科Arcuatula / 弧蛤属Arcuatula senhousia / 寻氏弧蛤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贻贝目>贻贝科>弧蛤属>寻氏弧蛤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有市售
中国有分布
具食用价值
aaa
简介
  Arcuatula senhousia没有正式的中文名,暂译为寻氏弧蛤,旧学名寻氏肌蛤,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薄壳,常见的名称还有东亚壳菜蛤。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Mollusca/软体动物门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体软,无内骨骼,大多数不分节。Animalia/动物界第二大门,约13万种。   以下摘自《ALA》,由ClaudeAI翻译:   关于亚洲绿贻贝,参见Perna viridis      Arcuatula senhousia/寻氏弧蛤(=Musculista senhousia),通常称为亚洲枣贻贝、亚洲贻贝或囊贻贝,是一种小型海水贻贝,属于贻贝科的海洋双壳类软体动物。该物种的其他常用名包括日本贻贝、森豪氏贻贝、绿贻贝(这个名称也用于Perna viridis)和绿囊贻贝。在中国被采集作为食用。   这种贻贝原产于太平洋,分布从西伯利亚新加坡,但它也被意外引入到世界其他地区并成为入侵物种。它可以生活在潮间带或浅潮下带。在加利福尼亚,该物种的密度记录最高达到每平方米15万个个体。它生长迅速,寿命仅约两年。它偏好软底质,并在其贝壳周围形成密集的足丝团。   作为入侵物种的几个负面影响之一是它对大叶藻有不利影响。   描述:该物种与其他贻贝的区别在于其相对较小的体型和膨胀的形状,以及其外壳层的绿色。贝壳后部表面有放射状的红色线条,韧带后方的背缘有小型内齿,脐部前方有小肋。体长可达30毫米(1+1⁄8英寸)。它以相对快速的生长而闻名,最长寿命约为两年。   分布状况:亚洲枣贻贝左壳内部   薄壳原产于太平洋,栖息地从西伯利亚千岛群岛南至新加坡。这种贻贝已在加利福尼亚地中海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入侵物种。它在20世纪初随着日本牡蛎的运输被引入到美国西海岸。1983年,在西澳大利亚的天鹅河河口收集到该物种的大型标本。自1970年代起,该贻贝已出现在奥克兰的怀特马塔港,到1984年已经稳定建群。在塔斯马尼亚的塔玛河河口也有报道发现标本。入侵上述地区的方式被认为是多样的:这些贻贝通过船体、船只的进水舱和管道、大型货轮压舱水中的浮游幼虫、有意引入的牡蛎,以及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莱塞普斯迁移等方式传播。   生态学:栖息地   亚洲枣贻贝通常发现于水面以下20米(66英尺)的受保护泥质或其他软底质中。在其原产地中国日本,这些贻贝在潮间带的密度可达到每平方米2500个。在澳大利亚,作为入侵物种,它们在水面以下0.5至4.0米(1+1⁄2至13英尺)处发现,密度略高。然而,在北美西海岸,该物种的密度通常达到每平方米5,000至10,000个,在圣地亚哥米慎湾的记录密度高达每平方米150,000个。该贻贝在夏季和初秋最为丰富。在西澳大利亚的天鹅河河口,贻贝种群在深秋和初冬有较高的死亡率。这可能是由于降雨增加导致水体盐度下降所致。      行为   薄壳使用足丝在自身周围形成一种茧状物。由于该物种的贝壳相对较薄,这个茧可能是为了保护,同时也有助于个体在沉积物中稳定。个体的茧可以互相缠绕形成席状物,倾向于在表面捕获其他贝壳、沉积物、藻类和碎屑。      捕食者   亚洲枣贻贝的捕食者因地区原生动物群而异。例如,在天鹅河河口,捕食主要来自穿孔性肉食性腹足类,如Nassarius burchardiBedeva paivae,它们能钻透贻贝薄薄的壳。然而,在圣地亚哥米慎湾,贻贝的主要捕食者包括黄鳍石鲈、斑鳍石鲈、银鲷以及杂色鹬和大理石鹬(分别是三种鱼类和两种鸟类)。其他次要捕食者包括肉食性腹足类(特别是Pteropurpura festiva)、甲壳类、棘皮动物、鱼类和潜水鸭。最近的研究[需要引用]强调了原生动物群对薄壳的捕食在减少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负面影响方面的重要性。      亚洲枣贻贝也面临人类的捕食。该贻贝在中国被收集作为食物,在日本泰国印度作为养殖生物的饵料[需要澄清],以及在整个亚洲作为钓鱼饵料。目前,在被入侵区域尚无商业或休闲用途。收获该物种可能有助于减少其入侵的影响,但底栖收获会带来一些有害影响。   对入侵生态系统的影响:亚洲枣贻贝可能对各种生态系统产生多种影响。例如,在天鹅河河口,薄壳席状物的存在导致了底栖大型生物总体生物量的增加。      在圣地亚哥米慎湾,亚洲枣贻贝数量的增加导致了原生物种Solen rostriformis的物种丰富度和数量减少,以及原生物种Chione fluctifraga的完全消失。亚洲枣贻贝的数量已经达到任何原生双壳类的100倍。然而,另外两个原生物种出现在该海湾:Macoma nasutaChione undatella。使用这些物种的实验室实验表明,在亚洲枣贻贝丰富的区域,表层生活和悬浮摄食的Chione属物种的生长和存活率显著下降。然而,深层生活和沉积物摄食的Macoma nasuta种群并未受到贻贝入侵的显著影响。      类似的现象也在意大利北亚得里亚海波河三角洲的戈罗咸水潟湖观察到,亚洲枣贻贝在1990年代初入侵该地区。研究人员发现,在亚洲枣贻贝到来后,悬浮摄食者的生长和存活率显著下降。同时,食碎屑生物和食草动物的数量也相应增加。      深层生活的物种受亚洲枣贻贝入侵的影响较小。贻贝席对深层生活的蛤类物种如Tapes decussatus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      在新西兰被入侵的地区,与原生物种的竞争是主要关注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显著减少,内栖双壳类的数量减少了八倍。在新西兰,该贻贝的不利环境影响被认为是局部的和短暂的。      薄壳在许多入侵地区与大叶藻(Zostera marina/大叶藻)共享栖息地。贻贝的存在已被证实会影响大叶藻的根茎生长,这降低了已建立斑块扩散的能力。在大叶藻稀疏和零散的区域,亚洲枣贻贝对根茎生长的不利影响最大,这引起了保护主义者的关注,因为大叶藻床已经因人为因素而退化和稀疏。薄壳的存在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