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资料待整理。
以下为Lophiiformes/鮟鱇目鱼类的通用描述。
鮟鱇鱼为中型底栖鱼类,多潜伏海底,眼睛几乎无用武之地,懒惰,不善游泳,多靠腹鳍爬行。
鮟鱇鱼口内有锐利而且朝内倾斜的长牙,基本上,被咬中的猎物绝不可能逃走;而且拥有弹性的胃,因此某些种类能吃下比自己大的鱼类。身体裸露无鳞,在头体上方及体侧边缘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质突起。
鮟鱇鱼头部上方的肉状突出,形似小灯笼,是由鮟鱇鱼的第一背鳍逐渐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灯笼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在灯笼内具有腺细胞,能够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作用进行缓慢的化学氧化而发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鱼都有趋光性,于是小灯笼就成了鮟鱇鱼引诱食物的利器。其英文名Anglerfish(垂钓的鱼)也来自于此,而中文名是其音译。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分布状况:本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少数分布于温带海域。中国台湾地区躄鱼科计有鱼种14种。
形态特征:体似扁球状。口大,斜裂或垂直,具许多绒毛状齿。鳃裂为一小孔,位胸鳍基之后下方。皮肤松弛,具小棘或光滑无鳞,常有一些皮膜突起。背鳍第I硬棘特化为吻触手(illicium),第II及III硬棘与软条部分开,有皮膜覆盖;胸鳍延长,足趾状,有3支鳍骨;腹鳍短于胸鳍;尾鳍圆形。全世界原分3亚科,包括躄鱼亚科Antennariinae)12属41种、隆背躄鱼亚科(Tetrabrachiinae)1属1种及平背躄鱼亚科(Lophichthyinae)1属1种(Nelson, 1994),现今后二亚科已独立成科,故此科已无亚科之科,总计约12属42种(Nelson, 2006),台湾纪录4属14种。
生态描述:沿近海底栖鱼类。栖息范围广,从潮间带至90公尺深处均存在。其中光躄鱼属 (Histrio) 的鱼则大部分栖息于马尾藻(sargassum)丛中。体色会随环境而不断地改变。第一背鳍硬棘特化为吻触手(illicium),有类似钓杆之作用,其触角顶端有一类似钓鱼诱饵之衍生物,名之为「钓饵」(esca)。躄鱼利用此钓组,配合极具保护色作用之身体,可吸引别种小鱼或小虾来觅食,然后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由于其腹部可扩大许多,故可吞下比自己身体更大的食物。雌鱼会产出形状非常特殊之团块卵,而此具漂浮力之卵团,含有之卵粒可达三十万粒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