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把鱼/
拟态革鲀Aluterus scriptu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Eupercaria / 真鲈形总目Tetraodontiformes / 鲀形目Balistoidei / 鳞鲀亚目Monacanthidae / 单角鲀科Aluterus / 革鲀属Aluterus scriptus / 拟态革鲀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鲀形目>单角鲀科>革鲀属>拟态革鲀
简介
  Aluterus scriptus/拟态革鲀台译长尾革单棘鲀,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扫把鱼。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Tetraodontiformes/鲀形目鱼类的简略描述。   有方形、三角、球形等非流线体型。身体无侧弯能力,运动缓慢。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尾柄中长,上下缘明显双凹型。吻上缘稍凹,下缘极凹;头高约等于体高。口端位,唇薄;上下颌齿楔形,上颌齿2列,下颌齿1列。鳃孔在眼前半部下方或眼前缘下方,与体中线成45-50度夹角,鳃孔几乎全落于体中线下方。体表不甚粗糙,被小鳞,有许多小棘散布直立于整个鳞片上。背鳍两个,基底分离甚远,第一背鳍位于鳃孔上方,第I背鳍棘位眼中央或眼前半部上方,棘弱而细长且易断,棘前缘具一列小突起,棘下方体背之棘沟浅,棘膜极小;第II背鳍棘退化,埋于皮膜下。背鳍鳍条45-47,臀鳍鳍条46-49,其前部皆长于后部,鳍缘截平,臀鳍基稍长于背鳍基;腹鳍膜不明显,几乎无;尾鳍长圆形,随长成而长。 体浅褐色;具许多小黑点与短水平纹;尾鳍色深;余鳍淡色。   栖息生态:主要栖息于泻湖及面海的礁区。通常喜欢停栖于海藻丛,身体采头下尾上之倒立姿势,细长的身体配合波动的鳍及体上的斑纹,拟态成海藻而藏身其中。以藻类、海草、水螅虫、角珊瑚、海葵及被囊动物等为食。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温带及热带海域。台湾除西部外,各地皆产。   渔业利用:主要渔法为围网及一支钓等,因具厚皮,食用前,通常会先去头及剥皮,亦是俗称剥皮鱼的由来。唯因食物鲢的关系,食之可能引起中毒;或以其拟态的模样而常被饲养于水族馆中,供人欣赏,是极受欢迎之鱼种。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