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烟斑/
红嘴烟鲈Aethaloperca roga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Eupercaria / 真鲈形总目Perciformes / 鲈形目Serranoidei / 鮨亚目Serranidae / 鮨科Epinephelinae / 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i / 石斑鱼族Aethaloperca / 烟鲈属Aethaloperca rogaa / 红嘴烟鲈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鲈形目>鮨科>烟鲈属>红嘴烟鲈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有市售
具食用价值
中国有分布
简介
  Aethaloperca rogaa/红嘴烟鲈台译烟鲙,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黑烟斑。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Serranidae/鮨科鱼类的简略描述。   浮游生物为食的海金鱼,食肉为生的生猛石斑鱼均在此科。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高而侧扁,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1-2.4倍。头背部陡直;项部显然隆起;眶间区稍凹陷。前鳃盖圆形,后缘贝微锯齿;主鳃盖具3扁平棘,中间棘最长。后鼻孔圆型或卵圆型,大于前鼻孔。上颌末端延伸至眼下方;上下颌前方具小犬齿;下颌后方具2-4列细小齿;腭骨具齿。鳃耙数8-10+15-17。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48-54;纵列鳞数94-104。背鳍连续,有硬棘IX枚,软条17或18;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或9;胸鳍微长于后头部,其上方之第5或第6鳍条长于中央之鳍条;尾鳍截形。体色一致为暗褐色,偶呈现橘色光泽,腹部经常见一淡色之垂直斑带;口内、鳃腔及颌膜橘红色。   栖息生态:主要栖息于水深3-60公尺处之礁石区,通常可见其在礁石洞穴内或在洞穴外巡游。以小鱼(如拟金眼鲷 Pempheris/单鳍鱼属 sp.)、口足类(如假虾蛄 Pseudosquilla sp.)等为食。成熟体长大约在35公分左右,终年皆可产卵。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中太平洋吉耳贝特群岛(Gilbert Islands),北自日本,南迄澳洲。包括南非、波斯湾、阿曼弯、印度、泰国、印度、印尼、巴布新几内亚、菲律宾、台湾、帛琉、所罗林及加罗林环礁等。台湾主要产于南部、东部、澎湖、小琉球及绿岛等海域。   渔业利用:一般渔法以延绳钓、鱼枪或利用鱼笼捕获。清蒸或煮汤皆宜。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