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Acanthurus dussumieri/额带刺尾鱼台译杜氏刺尾鲷,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黄波纹吊,常见的名称还有眼纹倒吊、眼纹吊、眉吊、橙波纹吊。
暂未整理资料。
以下为Acanthurus/刺尾鱼属鱼类的简略描述。
Acanthuridae/刺尾鱼科(吊类)的模式属,以藻为食,尾刺尖锐且可活动,尾刺沟显著。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头小,头背部轮廓不特别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颌各具一列扁平齿,齿固定不可动,齿缘具缺刻。背鳍单一,背鳍及臀鳍硬棘尖锐,各鳍条皆不延长;胸鳍近三角形;尾鳍呈弯月形,随着成长,上下叶逐渐延长。尾柄两侧各有一根硬棘,尾棘鞘呈现明显的白色。背鳍具有9根硬棘,25-27根软条;臀鳍具有3根硬棘,24-26根软条;胸鳍具有16-17根软条;腹鳍具有1根硬棘,5根软条。体黄褐色,具许多蓝色不规则的波状纵线,头部黄色而具有蓝色点及蠕纹;紧贴着眼睛后方具一不规则之黄色斑块及眼前另具一黄色带横跨眼间隔;鳃盖膜黑色。背鳍及臀鳍黄色,基底及鳍缘具蓝带;尾鳍蓝色,具许多小黑点,基部有一黄弧带;胸鳍上半黄色,下半蓝色或暗色;尾柄棘沟缘为黑色,尾棘鞘为醒目的白色,是本种的重要鉴别特征。最大体长可达54公分,寿命可达28年。
栖息生态:栖息于沿岸附近之珊瑚礁及岩礁地带,栖息深度为4-131公尺。日行性鱼类。一般小鱼于礁盘上方活动,有时可在潮池中发现,成鱼则常成群的洄游于中层水域。产浮性卵。草食性,以附着性藻类、矽藻及有机碎屑为食。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部,东至夏威夷及莱恩群岛,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及罗得豪岛。台湾各地海域及离岛均可发现,以北部、东北部、兰屿、绿岛以及澎湖海域最多。
渔业利用:在台湾岩礁区海域属于常见鱼类,数量普遍。可食用鱼类,一般由手钓、流刺纲、延绳钓捕获,全年皆产。钓获或处理时须注意尾柄锐利的棘刺,避免割伤。除食用外,幼鱼体色鲜艳,也具有观赏价值。 易淆物种鳃斑刺尾鱼 - 橙波纹吊
Acanthurus bariene眼部黄色色斑不明显,胸鳍仅基部为黄色,而末端不为黄色。幼鱼成鱼尾鳍皆有白色部分,但位置不同。额带刺尾鱼 - 黄波纹吊
Acanthurus dussumieri眼部黄色色斑呈45度角,胸鳍仅基部为黄色,而末端不为黄色。黄鳍刺尾鱼 - 黄鳍吊
Acanthurus xanthopterus眼部黄色色斑呈水平角度,胸鳍为黄色包括末端。暗色刺尾鱼 - 金眼西瓜吊
Acanthurus mata眼部黄色色斑呈水平角度,胸鳍无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