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
简介 Scatophagus tetracanthus/四棘金钱鱼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非洲鼓鱼。
暂未整理资料。
以下为Scatophagidae/金钱鱼科鱼类的简略描述。
栖息于入海口泥底质区,杂食,属食粪动物。幼体可淡水饲养。
以下摘自《ALA》,由ClaudeAI翻译:
Scatophagus argus/金钱鱼(金鼓鱼),即斑点双棘鱼、奶油鱼、mia mia、斑点奶油鱼或虎纹双棘鱼,是双棘鱼科中的一种鱼类。它有两种基本的体色类型,分别称为绿色双棘鱼和红宝石或红色双棘鱼。该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地区,北至日本,南至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它们生活在沿海泥沼地区,包括河口、红树林、港湾和河流下游。它们是受欢迎的观赏鱼。
分类信息:金鼓鱼最早于1766年由卡尔·林奈正式描述为Chaetodon argus,模式产地为印度。1831年,乔治·居维叶描述了Scatophagus/金钱鱼属属,并将林奈的C. argus指定为该属的模式种。种加词argus指的是神话中百眼巨人Argus(伊娥的守护者),传说他死后,他的眼睛变成了孔雀的羽毛,这与该鱼体表的褐色至红褐色斑点相呼应。
描述:金鼓鱼体型呈长方形且强烈侧扁,头部具有陡峭的背侧轮廓。它有中等大小的眼睛,其直径明显小于圆形吻部的长度。它们有小型水平的口,不能伸出。颌部有多排小刷状齿。背鳍有10-11根棘和16-18根软条,臀鳍有4根棘和13-15根软条。背鳍的棘和软条之间有深凹。背鳍第一棘平贴。背鳍和臀鳍软部后缘近乎垂直。幼鱼尾鳍圆形,成鱼尾鳍截形至微弱凹形。体被小栉鳞。体色为绿褐色至银色,有许多褐色至红褐色斑点。幼鱼呈绿褐色,要么有少数几个大型暗圆斑,要么有5或6条暗色垂直条纹。该物种最大全长可达38厘米。
分布状况:金鼓鱼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地区分布广泛。从波斯湾,沿南亚海岸延伸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至新南威尔士、新喀里多尼亚和斐济。在法属波利尼西亚也有记录。2007年首次报道在马耳他附近的地中海建立了一个小种群(可能是由于放生观赏鱼所致)。这是一种生活在受保护的浅海水域的鱼类,如河口、港湾、红树林水池和淡水溪流的下游,特别是在矿物质浓度高的地方。非常小的幼鱼漂浮在水面膜层中。
生物学:金鼓鱼是杂食性,不挑食。1992年,生物学家Barry和Fast报道菲律宾的成鱼主要为草食性,而幼鱼偏好浮游动物。虽然双棘鱼因据称以动物内脏为食而得名,该属名金钱鱼属的意思是"︁粪食者/dung eater"︁,但这种行为在饮食研究中尚未得到证实,可能是一个误称。由于斑点双棘鱼能够在相对封闭的水体中生存,也能在淡水河流上游远处生活,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盐度。在鱼苗时期,它们生活在淡水环境中,但随着成熟,它们会迁移到咸水环境。它们不生活在温带水域,因为它们需要21至28°C的温暖水温。该物种形成鱼群。
雌鱼在7-9个月龄时达到性成熟,体重约150克,而雄鱼在更小体型时就达到性成熟。在菲律宾,产卵由6月和7月开始的季风雨触发,增加的降雨带来更低的温度、增加的河流流量和降低的盐度。卵直径约0.7毫米,透明且呈球形。受精后约20小时孵化,孵化时体长1.8毫米。幼鱼经过浮游性tholichthys幼体阶段,类似蝶鱼。
利用:金鼓鱼在其原产地被捕捞食用,其前部的小刺可能会刺伤人,注入毒素导致剧痛和眩晕。被刺伤处通常用热水浸泡治疗。它也出现在观赏鱼交易中。
寄生虫:棘头虫Pararhadinorhynchus magnus
金鼓鱼和大多数鱼类一样携带寄生虫。在越南水域,在该鱼的肠道中发现了棘头虫Pararhadinorhynchus mag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