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鼓鱼
/
金钱鱼
Scatophagus argus
生物学分类
Biota / 生物区
Neomura / 新壁总域
Eukaryota / 真核域
Animalia / 动物界
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
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
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
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
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
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
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
Teleostei / 真骨下纲
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
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
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
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
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
Ctenosquamata / 栉鳞派
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
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
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
Eupercaria / 真鲈形总目
Scatophagiformes / 金钱鱼目
Scatophagidae / 金钱鱼科
Scatophagus / 金钱鱼属
Scatophagus argus / 金钱鱼
中文
学名
精简
详细
…
>
金钱鱼目
>
金钱鱼科
>
金钱鱼属
>
金钱鱼
特性标签
淡水环境
汽水环境
咸水环境
常见
素食
成体雌雄异体,形态相似
可群游
有市售
珊瑚安全
无脊椎动物安全
实验室可繁殖
中国有分布
aaa
简介
Scatophagus argus/金钱鱼
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金鼓鱼。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
Scatophagidae/金钱鱼科
鱼类的简略描述。 栖息于入海口泥底质区,杂食,属
食粪动物
。幼体可淡水饲养。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侧扁而高,头背部高斜。口小,吻中长且宽钝。鳃孔大,鳃盖膜稍连于峡部。眼中大。上下颌约等长;眶前骨覆盖住上颌骨后端;上下颌齿刷毛状,呈带状排列;锄骨及腭骨无齿。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背鳍单一。体被小栉鳞,腹鳍具腋鳞,背鳍、胸鳍与尾鳍的基部均被鳞,侧线曲度与体背缘平行。背鳍具有10-11根硬棘,16-18根软条;臀鳍具有4根硬棘,14-15根软条;胸鳍具有17根软条;腹鳍具有1根硬棘,5根软条;侧线鳞列数为85-120。成鱼身体褐色,腹缘银白色;体侧具大小不一之椭圆形黑斑;背鳍、臀鳍及尾鳍具有小斑点。幼鱼时体侧黑斑多而明显。 栖息生态:金钱鱼在野外大多栖息在港湾、红树林、河口的泥沙底质半淡咸水域。幼鱼具群居性,相较于成鱼,更容易在盐度较低的汽水域中发现幼鱼的踪迹,有时候甚至可以在独流入海小溪的纯淡水域河段或是流入港湾的大排淡水域中看到成群活动的幼鱼,可知它对盐度有较强的适应力。杂食性,主要以蠕虫、小型甲壳类、藻类碎屑等为食。由于金钱鱼的背鳍硬棘相当尖锐且具有毒性,它也因而名列台湾钓鱼界五大危险鱼类「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变身苦」中的第五名。在捕捉或处理这种鱼的时候应小心,避免遭到扎伤。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中东科威特,东至萨摩亚及社会群岛,北到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亚。在台湾海域普遍分布,以北部、东北部、西部、南部较为常见。 渔业利用:在台湾属于常见鱼种,族群量丰富。一般由岸边手钓及底拖网等渔法捕获,全年皆产,但整体的产量并不算大。在南部有人工繁养殖,在养殖的环境中,具有驯饵容易、能帮忙清除丝藻、成长速度适中、且能适应低盐度水域的诸多优点,因此近年来推广成为一种养殖鱼类,具有发展潜力,但目前养殖尚不普及。此外,金钱鱼小鱼的体色由深黑色、橘红色以及黄白色组成,具有观赏价值,因此国内有水产养殖业者以人工繁殖此鱼种,将之作为观赏鱼贩售。
幼鱼
国内的个体,幼体头部有红色
亚成
红色部分渐渐褪去
成鱼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