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Mammalia / 哺乳纲Yinotheria / 阴兽亚纲Australosphenida / 南方磨楔齿兽下纲Monotremata / 单孔目Ornithorhynchidae / 鸭嘴兽科Ornithorhynchus / 鸭嘴兽属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 鸭嘴兽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单孔目>鸭嘴兽科>鸭嘴兽属>鸭嘴兽
特性标签
淡水环境
IUCN近危
aaa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Mammalia/哺乳纲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胎生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   以下摘自《ALA》,由ClaudeAI翻译:   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鸭嘴兽),有时也被称为鸭嘴兽,是一种半水生、产卵的哺乳动物,仅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包括塔斯马尼亚。鸭嘴兽是鸭嘴兽科和Ornithorhynchus/鸭嘴兽属属的唯一现存代表,尽管化石记录中出现了一些相关物种。与四种针鼹一起,它是现存的五种单孔类动物之一,这类哺乳动物产卵而不是胎生。与其他单孔类动物一样,鸭嘴兽具有电场感应能力,在其眼睛、耳朵和鼻孔闭合时用于在水中探测猎物。它是少数几种有毒的哺乳动物之一,雄性鸭嘴兽后足上各有一个能分泌剧毒毒液的毒刺。   这种产卵、鸭嘴状、海狸尾的哺乳动物的异常外表最初让欧洲博物学家感到困惑。1799年,首次检查保存的鸭嘴兽标本的科学家认为这是由几种动物缝合在一起的赝品。鸭嘴兽的独特特征使其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成为澳大利亚可识别的标志性符号。它对几个土著民族具有文化意义,他们过去也曾将其作为食物猎捕,并出现在邮票和货币上。   鸭嘴兽曾因其皮毛被猎杀,但自1912年起在其所有分布区的州均成为法定保护物种。人工繁育计划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它易受污染、误捕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被IUCN列为近危物种,但2020年11月的一份报告建议根据联邦<<EPBC法案>>将其升级为受威胁物种,这是由于栖息地破坏和所有州的数量都在下降。   分类信息:澳大利亚土著根据不同的澳大利亚土著语言和方言以不同的方式称呼鸭嘴兽。其中包括以下名称:boondaburra、mallingong、tambreet、watjarang(在YassMurrumbidgeeTumut地区的名称)、tohunbuck(GoomburraDarling Downs地区)、dulaiwarrung或dulai warrung(Woiwurrung语言,维多利亚州的Wurundjeri),djanbang(昆士兰的Bundjalung),djumulung(Yuin语言,新南威尔士州的Yuin),maluŋgaŋ(ngunnawal语言,澳大利亚首都领地的Ngunnawal),biladurang、wamul、dyiimalung、oornie、dungidany(Wiradjuri语言,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的Wiradjuri),oonah等。在Palawa kani(重建的塔斯马尼亚语言)中选定并批准的名称是larila。   1798年欧洲人首次遇到鸭嘴兽时,新南威尔士州第二任总督约翰·亨特船长将一张皮毛和素描送回了英国。英国科学家最初认为这些特征是一个骗局。1799年在《博物学杂记》中首次描述该动物的乔治·肖声称,不可能不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而罗伯特·诺克斯因为它是经由印度洋到达英国的,认为它可能是中国水手制作的。人们认为有人将鸭嘴缝在了一个类似海狸的动物身上。肖用剪刀检查是否有缝合痕迹。   通用名"︁platypus/鸭嘴兽"︁的意思是'扁足',源自希腊语platúpous(πλατύπους),由platús(πλατύς'宽的、平的')和poús(πούς'足')组成。肖最初在描述时将该物种命名为Platypus anatinus,但很快发现这个属名已被用作甲虫属Platypus的名称。1800年,约翰·布卢门巴赫独立将其描述为Ornithorhynchus paradoxus(根据约瑟夫·班克斯爵士给他的标本),按照命名优先权规则,后来正式认定为鸭嘴兽。   各种词典将"︁platypuses/鸭嘴兽"︁或简单的"︁platypus/鸭嘴兽"︁列为复数形式。另外,"platypi"也被用作复数,尽管这是一种伪拉丁语形式;根据该词的希腊语词根,复数应该是"platypodes"。早期欧洲定居者用许多名称称呼它,如"︁watermole/水鼹鼠"︁、"︁duckbill/鸭嘴"︁和"︁duckmole/鸭嘴鼹鼠"︁。有时特别称它为"︁duck-billed platypus/鸭嘴兽"︁。鸭嘴兽幼崽没有官方术语,但非正式使用"︁platypup/鸭嘴兽幼崽"︁,也使用"︁puggle/鸭嘴兽幼崽"︁。   学名鸭嘴兽的字面意思是'像鸭子的鸟喙',其属名源自希腊语词根ornith-(όρνιθ ornith或ὄρνις órnīs'鸟')和rhúnkhos(ῥύγχος'喙','嘴')。其种加名源自拉丁语anatinus('像鸭子的'),来自anas'鸭子'。鸭嘴兽是其科(Ornithorhynchidae)的唯一现存代表或单型分类群。   1798年在德国出版的儿童读物   1799年首次科学描述的插图   1863年的彩色印刷品   描述:鸭嘴兽骨骼   大部分鸭嘴兽的小型流线型身体都覆盖着短密的棕色毛发,这些毛发能够困住一层隔热空气以保持体温,无论是在水中还是水外都能保暖。它的毛皮具有防水性,由扁平的护毛和弯曲的绒毛组成。它是毛发最密的哺乳动物之一,仅次于水獭。它还具有生物荧光特性,在紫外线下会发出青色和绿色光;这可能有助于在低光照环境下躲避对紫外线敏感的捕食者。类似鸭子的喙由长吻和下颌组成,外覆柔软的皮肤。鼻孔位于吻部背面近端,而眼睛和耳朵则位于吻部后方的一个在水下可以闭合的凹槽中。它有用于储存食物的颊囊。鸭嘴兽宽而扁平的尾巴与河狸的相似,但是有毛而不是鳞片;它储存脂肪reserves并可在游泳时用作舵。四肢短小,呈外展姿态。前足的蹼更为明显。在陆地上行走时,会将脚掌折叠起来以保护蹼。   鸭嘴兽的肩带中有锁骨间骨,这是它们与爬行动物共有的特征。与许多其他水生和半水生脊椎动物一样,骨骼显示骨硬化现象,增加密度以减少浮力。成体鸭嘴兽没有牙齿,而是有高度角质化的食物研磨垫。幼年鸭嘴兽在每个上颌有一个前臼齿和两个臼齿,在齿骨上有三个臼齿。第一上和第三下颊齿只有一个主尖,其余都有两个。它们在离开出生巢穴时左右会失去牙齿。   雄性鸭嘴兽平均体长50厘米,体重1700克,而雌性较小,平均体长43厘米,体重900克。该物种遵循贝格曼法则,越往南的个体越大,这是由于气候较冷的缘故;但也存在地区性变异。鸭嘴兽的平均体温约32℃,低于胎盘哺乳动物典型的37℃。研究表明这是少数边缘存活的单孔目物种对恶劣环境条件的逐步适应,而不是过去单孔目动物的普遍特征。   鸭嘴兽有一个称为泄殖腔的单一开口,用于生殖和排泄系统。雄性鸭嘴兽有阴茎刺和一个不对称的龟头,左侧较大。雌性有两个卵巢,右侧不具功能,且没有乳头。   潜水   浮出水面   感觉   鸭嘴兽二次获得了电感受能力。其感受器排列在喙部的条纹上,使其对两侧和下方具有高度敏感性;它在游泳时快速转动头部以探测猎物。   单孔目动物是唯一已知具有电感受能力的哺乳动物(除圭亚那海豚外)。鸭嘴兽在觅食时依赖电定位,因为在水下眼睛、耳朵和鼻子都是闭合的。用喙在溪流底部挖掘时,其电感受器能检测到猎物肌肉收缩产生的微小电流。实验表明,如果通过"︁人工虾/artificial shrimp"︁施加小电流,鸭嘴兽也会做出反应。   40,000个电感受器从前到后排列在喙部皮肤的行列中,而触觉机械感受器则均匀分布在整个喙部。大脑皮质的电感受区位于触觉躯体感觉区,一些皮质细胞同时接收来自电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的输入,表明鸭嘴兽将电场感受为触觉。这些喙部感受器在鸭嘴兽大脑的体感地图中占主导地位,就像人类手在潘菲尔德同质图中占主导地位一样。鸭嘴兽能感受电源的方向,可能是通过比较电感受器阵列间的信号强度差异,并通过觅食时特有的头部左右摆动动作来增强。它可能还能通过电信号和机械压力感觉之间的时间差来判断移动猎物的距离。单孔目动物在浑浊水域中利用电定位捕猎可能与它们失去牙齿有关。已灭绝的Obdurodon具有电感受能力,但与现代鸭嘴兽不同,它在开阔水域觅食。   鸭嘴兽的眼睛具有在肺鱼和两栖类中也能找到的基础特征,如巩膜软骨、双锥体和液滴。鸭嘴兽的眼睛很小,在水下会闭合,但有几个特征表明其祖先依赖视觉。与其他水生哺乳动物一样,眼睛有扁平的角膜和周围的晶状体,而晶状体的后表面则急剧倾斜。颞侧(耳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集中分布对双眼视觉很重要,表明它在捕食中的残留作用,尽管实际视觉敏锐度不足以进行此类活动。有限的敏锐度与低皮质放大、小外侧膝状体和大视蓖相匹配,表明视中脑比视皮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与某些啮齿类相似。这些特征表明鸭嘴兽已适应水生和夜行生活方式,以牺牲视觉系统为代价发展了电感觉系统。这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短吻针鼹的少量电感受器形成对比,而生活在较湿环境中的长吻针鼹则介于其他两种单孔目动物之间。   鸭嘴兽的耳朵适应于水外听觉。如同所有真哺乳动物一样,它有三块中耳骨,尽管耳蜗没有螺旋,但被描述为"︁组织良好/well organised"︁。在耳蜗内,有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排列。与胎盘哺乳动物一样,鸭嘴兽的外毛细胞适合听高频声音,表明这是哺乳动物的祖先特征。但是它也拥有更多行的内毛细胞。鸭嘴兽和针鼹的嗅觉系统是从一个嗅觉不那么发达的祖先独立进化而来。鸭嘴兽的主嗅球缺乏针鼹的复杂层次,而梨状皮质和片叶(薄板)都较为简单。单孔目动物与胎盘哺乳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僧帽细胞分布在嗅球外丛状层而不是作为单层密集排列。   毒液   雄性后肢上的跟骨距用于注射毒液。   虽然雌雄鸭嘴兽出生时都有后踝距,但只有雄性在成年后保留。许多古老哺乳动物群都发现有类似的距,表明这是哺乳动物中一个古老的普遍特征。雄性的距能注射毒液,其毒性足以对人类造成疼痛。从受伤部位开始,受影响的肢体会出现水肿(通过体液积聚造成肿胀),这可能导致持续数月的剧烈痛觉过敏(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   毒液主要由免疫系统产生的防御素样蛋白(DLPs)组成,其中一些是该物种独有的。毒液在后肢大腿内的肾形泡状腺中产生,并与距相连。雄性鸭嘴兽的毒距作为与其他雄性争夺交配的武器。   分布状况:鸭嘴兽澳大利亚东部淡水区的原生物种,分布范围从昆士兰塔斯马尼亚(包括金岛/King Island,但不包括福纳群岛/Furneaux Group)。该物种曾被认为在南澳大利亚大陆已经灭绝,最后一次目击记录是在1975年的伦马克/Renmark。1990-91年在沃拉旺野生动物保护区/Warrawong Sanctuary实现了人工繁育。2020年10月,在这个曾一度废弃后重新开放的保护区内,野外记录到了一只在筑巢的鸭嘴兽。在袋鼠岛有一个引入种群,这些个体是在20世纪20年代引入的,据说在弗林德斯蔡斯国家公园/Flinders Chase National Park洛基河/Rocky River地区约有150只个体。在2019-20年澳大利亚丛林大火期间,该岛的大部分地区被烧毁,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然而,南澳大利亚环境与水资源部的恢复团队致力于修复其栖息地,到2020年4月已有多次目击报告。鸭嘴兽在默里-达令盆地几乎消失,可能是由于水资源管理不善导致。鸭嘴兽可以在各种淡水栖息地中找到,包括河流、溪流、湖泊和潟湖型水域。周边陆地环境包括热带雨林和较冷的高山地区。   生态与行为:在澳大利亚悉尼水族馆水下游泳   鸭嘴兽是半水生动物,需要永久性的淡水栖息地。其游泳方式在哺乳动物中独一无二,通过交替使用前肢划水推进,而蹼状后肢和尾巴用于转向。在低于5°C(41°F)的寒冷水域觅食时,它能维持相对较低的体温。一项研究表明,其潜水平均持续三十五秒,浮出水面的间隔平均为十三秒。该物种主要为夜行性,但在夏季黄昏和冬季白天也会活动。鸭嘴兽可能会在水中度过半天时间,然后退回到通过挖掘河岸建造的洞穴中。这些洞穴从简单的休息洞到复杂的筑巢/繁殖洞都有。它的活动范围可达7公里(4.3英里),雄性的活动范围会与三到四只雌性的活动范围重叠。鸭嘴兽不太发出声音;当受到打扰时会发出咆哮声,感到疼痛时会发出尖叫声。   鸭嘴兽是肉食性动物,通过在底部探测觅食。它以昆虫幼虫、环节动物、虾、小龙虾、双壳类、蝌蚪和鱼卵为食。它会在颊囊中储存食物以供后续食用。在圈养条件下,鸭嘴兽可存活长达三十年,野生个体有在二十四岁时被重新捕获的记录。它们的天敌包括鳗鱼、蛇类、巨蜥、猛禽、鳄鱼、野猫和狐狸。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影响其死亡率,不过鸭嘴兽似乎对这些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在体外,鸭嘴兽可能携带跳蚤、螨虫和蜱虫,其中蜱虫在幼体中更为常见。鸭嘴兽是Ixodes ornithorhynchi蜱虫的常见宿主。在体内,鸭嘴兽可能寄生有原生动物、吸虫和线虫。在塔斯马尼亚的鸭嘴兽中发现了Mucor amphibiorum真菌,这种真菌会导致毛霉菌病,症状包括身体出现皮肤病变和溃疡。   繁殖   鸭嘴兽的巢穴和卵(复制品)   鸭嘴兽是季节性繁殖动物,南部种群比北部种群晚繁殖;新南威尔士的鸭嘴兽在秋季和冬季交配。研究发现既有定居型也有迁徙型的鸭嘴兽,并提示它们可能是一夫多妻制的交配系统。雌性据信在两岁时性成熟,并可以繁殖到九岁以后。在交配时,雄性会在雌性后方游动,用喙抓住她的尾巴,将自己的尾巴从侧面放在她的下方,然后抓住她的颈部或肩部。雌性会退回到用草制成的筑巢/繁殖洞中产卵和抚育幼崽,这种洞穴可达30米(98英尺)长。早期欧洲博物学家不相信雌鸭嘴兽会产卵,但这一事实在1884年被威廉·海·考德威尔证实。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合子会经历全裂,分裂成几个可分的子细胞。然而,像鸭嘴兽这样的单孔目动物,以及爬行动物和鸟类,会经历部分裂,其中卵子不会完全分裂。卵黄边缘的细胞与卵的细胞质保持连续,使卵黄和胚胎能够通过细胞质与卵交换废物和营养物质。雌性通常产下两个小的革质卵,长约17毫米(21/32英寸)。卵在子宫内发育约二十八天,随后进行十天的体外孵化。雌性会蜷缩在孵化中的卵周围,胚胎继续发育。新孵化的鸭嘴兽十分脆弱;它们又盲又无毛,由母亲的乳汁喂养,这种乳汁比胎盘哺乳动物的乳汁更稠,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所有要素。由于没有乳头,乳汁通过皮肤中的毛孔释放,幼崽从母亲的毛发中舔食。后代哺乳期约四个月;少数幼崽在离开洞穴后断奶,但通常在五天内完成。孵化的幼崽也有一个残留的卵黄囊,会在四天内消失。   在孵化和哺乳期间,母亲最初只会短暂离开洞穴觅食。她会在洞穴长度方向上留下一些薄薄的土塞;当她返回时穿过这些土塞会挤出毛发中的水分,使洞穴保持干燥。五周后,雌性与后代相处的时间减少,后代大约在四个月后离开洞穴。此时,它们已完全长出毛发,体重可达成体的约67%,体长达成体的80%。幼年雄性比雌性分散得更远。它们在约两年时完全长成。   演化:鸭嘴兽    针鼹    胎生    有袋类    真胎盘    胎盘类   鸭嘴兽与其他哺乳动物的进化关系   威廉·金·格雷戈里在1934年、1947年和1951年的不同出版物中提出理论,认为胎盘类哺乳动物和有袋类可能较早出现分化,随后的一次分支区分了单孔类和有袋类。后来的研究和化石发现表明这是不正确的。现代单孔类动物是哺乳动物进化树早期分支的幸存者,后来的分支被认为形成了有袋类和胎盘类群。分子钟和化石定年都表明鸭嘴兽与针鼹在1900-4800万年前分离。    古代鸭嘴兽亲缘Steropodon的复原图   现代鸭嘴兽最古老的化石可追溯到第四纪约10万年前,不过在上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块鸭嘴兽属的肢骨。白垩纪的灭绝单孔类TeinolophosSteropodonKollikodon被认为是鸭嘴兽和针鼹的基干类群。Steropodon的遗骸在新南威尔士被发现,包括一个带有三颗臼齿的蛋白石化下颌骨(而现代成体鸭嘴兽无牙)。这些臼齿最初被认为是三尖齿型,这本可以支持格雷戈里理论的一个变体,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虽然它们有三个齿尖,但是通过独立的过程进化而来。Teinolophos的化石下颌骨较长,但与现代鸭嘴兽(和针鼹)不同,没有喙。   2024年,在与Steropodon同层的岩石中发现了晚白垩世(塞诺曼期)的早期鸭嘴兽亲缘的化石标本,包括基干类群Opalios和更为衍生的Dharragarra,后者可能是鸭嘴兽科最古老的成员,因为它保留了与新生代鸭嘴兽亲缘相同的牙齿式。MonotrematumPatagorhynchus也是鸭嘴兽的化石亲缘,它们发现于阿根廷最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和中古新世,表明当南美洲澳洲通过南极洲相连时,一些单孔类成功从澳洲迁移到了南美洲。这些也被认为是鸭嘴兽科的潜在成员。与鸭嘴兽关系最近的化石亲缘是Obdurodon,发现于澳洲晚渐新世至中新世。除了具有臼齿外,它与现代鸭嘴兽非常相似。一颗巨型鸭嘴兽Obdurodon tharalkooschild的化石牙齿被测定为500-1500万年前。根据牙齿判断,这种动物体长1.3米,是已知最大的鸭嘴兽。   现代鸭嘴兽失去牙齿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因为其谱系在9500多万年里一直具有独特的下臼齿列。即使是与其关系最近且在其他方面与鸭嘴兽非常相似的Obdurodon,也保留着这排牙齿。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牙齿丢失在地质学上是一个非常近期的事件,仅发生在上新世-更新世之交约250万年前,当时一种大型半水生啮齿类水鼠从新几内亚迁移到澳洲。鸭嘴兽此前以各种硬体和软体猎物为食,在硬体猎物如小龙虾和贝类方面与水鼠竞争失利。这种竞争可能选择了鸭嘴兽失去牙齿并由角质垫取代,作为专门捕食软体猎物的一种方式,因为水鼠不与其争夺这类猎物。   基因组   由于早期就从兽类哺乳动物中分化,且现存单孔类物种数量较少,鸭嘴兽经常成为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对象。2004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鸭嘴兽有10条性染色体,而大多数其他哺乳动物只有2条(XY)。这10条染色体在雄性中形成5对独特的XY,在雌性中形成XX,即雄性为X1Y1X2Y2X3Y3X4Y4X5Y5。鸭嘴兽的一条X染色体与鸟类Z染色体有密切的同源性。鸭嘴兽基因组还同时具有爬行类和哺乳类的卵子受精相关基因。虽然鸭嘴兽缺乏哺乳动物性别决定基因SRY,但一项研究发现性别决定机制是最古老Y染色体上的AMH基因。鸭嘴兽基因组序列的草图于2008年5月在《》上发表,揭示了爬行类和哺乳类的元素,以及此前仅在非哺乳类脊椎动物中发现的两个基因。超过80%的鸭嘴兽基因存在于其他已比较基因组的羊膜动物中。2021年,一个最完整的更新基因组与短吻针鼹的基因组一起发表。   保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2016年将鸭嘴兽列为近危/IUCN_NT”︁物种,这是基于自欧洲人定居以来,其数量平均下降了约30%的估计。其他生物学家担心2016年基准数量的估计可能有误,实际数量可能已经减少了50%。该物种在20世纪初期之前一直因其皮毛而被猎杀。尽管该物种从1890年开始在维多利亚州获得法律保护,并在1912年扩展至整个澳大利亚,但它们仍继续在内陆渔业的渔网中溺亡。由于"opera house traps"(一种捕虾笼)会导致包括鸭嘴兽在内的非目标物种溺亡,因此在首都特区、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州禁止休闲渔民使用这种陷阱捕捉小龙虾,在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则有所限制。根据1972年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法,鸭嘴兽在南澳大利亚被列为濒危物种。2020年11月,有建议将鸭嘴兽在所有州列为易危物种。2021年1月,维多利亚州根据该州的1988年动植物保障法正式采用易危物种名录。鸭嘴兽未被联邦EPBC法案覆盖。   鸭嘴兽继续受到水坝、污染、城市扩张和城市径流造成的栖息地破坏的不利影响。干旱和人类用水需求也被视为威胁。2020年1月,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提供证据表明,由于取水、土地清理、气候变化和入侵物种等因素,鸭嘴兽面临灭绝风险。研究预测,考虑到当前的威胁,这些动物的数量将在50年内下降47-66%,种群占据率下降22-32%,导致"︁其分布范围约40%的局部种群灭绝/extinction of local populations across about 40% of the range"︁。使用到2070年的气候变化预测,由于干旱导致的栖息地减少将导致至少50年后数量减少51-73%,种群占据率降低36-56%。这些预测表明该物种将被列入易危/IUCN_VU”︁类别。作者强调需要开展全国性保护工作以确保鸭嘴兽栖息地健康,这可能包括进行更多调查和跟踪趋势,以及在减少威胁的同时改善河流管理。   2020年11月,由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学家撰写,由澳大利亚保护基金会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澳大利亚分会和澳大利亚国际人道协会合作资助的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三十年中,澳大利亚的鸭嘴兽栖息地减少了22%,并支持根据EPBC法案将鸭嘴兽列为受威胁物种,因为这些减少主要发生在默里-达令盆地新南威尔士州。   保护区和圈养   很少有鸭嘴兽能被人类成功饲养和繁殖。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在维多利亚州希尔斯维尔保护区,在David Fleay的领导下,1943年实现了成功繁殖。1998年和2000年,使用溪流水箱又成功繁殖和饲养了更多鸭嘴兽。在2008年至2012年间,希尔斯维尔定期繁殖鸭嘴兽,包括双胞胎。1990-91年,沃拉旺保护区成功繁殖了鸭嘴兽。悉尼塔隆加动物园在2003年繁殖出双胞胎,该设施此后又繁殖了更多鸭嘴兽以放归新南威尔士州野外。截至2019年,澳大利亚以外唯一圈养鸭嘴兽的地方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动物园野生动物园。1947年,三只鸭嘴兽被送到布朗克斯动物园,包括两只雌性和一只雄性。其中一只雌性Penelope经历了假妊娠。   人类互动:用途   澳大利亚原住民捕猎并食用鸭嘴兽,特别喜欢其富含营养的肥尾。在殖民时期后,欧洲人从19世纪末至1912年间猎杀鸭嘴兽获取皮毛,直到法律禁止这一行为。此外,欧洲研究人员捕捉并杀死鸭嘴兽或采集其卵,部分是为了增进科学知识,但也为了获得声望并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竞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有出口禁令,澳大利亚仍将活体鸭嘴兽作为外交礼物赠送给盟国,以此作为增加军事援助的一项举措。其中一只本应赠送给温斯顿·丘吉尔的鸭嘴兽在运送途中因疏于照料而死亡。   文化意义   鸭嘴兽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梦幻故事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原住民认为这种动物是鸭子和水鼠的杂交后代。来自达令河上游地区的原住民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只名叫Biggoon的大水鼠绑架了一只离群的鸭子。在设法逃脱后,这只鸭子回来产下两个卵,孵化出了最初的鸭嘴兽。它们都被放逐并去山中生活。在另一个来自达令河上游的故事中,主要动物群体,包括陆地动物、水生动物和鸟类,都争相邀请鸭嘴兽加入它们各自的群体,但鸭嘴兽最终决定不加入任何群体,认为不需要成为某个群体的一员也可以很特别,并希望与所有这些群体保持友好关系。   鸭嘴兽也是一些原住民的图腾,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天然物体、植物或动物,作为氏族或家族成员继承的精神象征/a natural object, plant or animal that is inherited by members of a clan or family as their spiritual emblem"︁,这种动物对默里河的Wadi Wadi人民具有特殊意义。由于其文化意义和与土地联系的重要性,鸭嘴兽受到这些原住民的保护和保育。鸭嘴兽经常代表澳大利亚的文化身份,其形象也被用于邮票和货币上,并在2000年悉尼夏季奥运会中作为吉祥物。   1890年制作的鸭嘴兽皮毛斗篷,现存于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   20世纪初期的火柴盒标签   1937年发行的9便士邮票   脚注:↑ 与此相同的词根产生了platysma一词,意为颈部宽阔而扁平的肌肉。   引文:1 2 3 Woinarski, J.; Burbidge, A.A. (2016). "鸭嘴兽".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2016 e.T40488A21964009. doi: 10.2305/IUCN.UK.2016-1.RLTS.T40488A21964009.en. 检索于2021年11月19日。   ↑ "鸭嘴兽". 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设施. 检索于2021年7月13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Pasitschniak-Arts, M.; Marinelli, L (1998). "鸭嘴兽". 哺乳动物物种 (585): 1–9. doi: 10.2307/3504433. JSTOR 3504433。   ↑ "︁鸭嘴兽名称(包括鸭嘴兽的复数形式) - 澳大利亚鸭嘴兽保护协会"︁. platypus.asn.au. 2024年3月6日. 检索于2024年10月3日。   1 2 "︁鸭嘴兽 | 昆士兰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检索于2024年10月3日。   ↑ M. Serena & G.A. Williams (2010). 保护鸭嘴兽和鼠类栖息地 (PDF). 澳大利亚鸭嘴兽保护协会。   1 2 3 4 5 "︁鸭嘴兽 - 世界自然基金会-澳大利亚"︁. wwf.org.au. 检索于2024年10月3日。   ↑ "︁水外的鸭嘴兽"︁. 2017年7月3日。   ↑ "︁Larila的遗产"︁. 霍巴特溪流鸭嘴兽. 检索于2024年10月3日。   1 2 3 4 Hall, Brian K. (1999年3月). "︁矛盾的鸭嘴兽"︁. 生物科学. 49 (3): 211–8. doi: 10.2307/1313511. JSTOR 1313511。   1 2 3 "︁鸭嘴兽"︁. 骗局博物馆. 存档于2014年7月29日。检索于2010年7月21日。   1 2 3 4 5 Shaw, George; Nodder, Frederick Polydore (1799). "︁鸭嘴兽, Platypus anatinus"︁. 自然学家杂记. 10 (CXVIII): 385–386. doi: 10.5962/p.304567。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