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
简介 Cephalopholis polleni/波伦氏九棘鲈台译波伦氏九刺鮨,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丑角斑,常见的名称还有卜氏九棘鲈、彩虹石斑、彩虹斑。
暂未整理资料。
以下为Perciformes/鲈形目鱼类的简略描述。
种类很多,占硬骨鱼种类的四成。腹鳍一般有根针,多为栉状鳞。
以下摘自《ALA》,由ClaudeAI翻译:
丑角斑, 花斑石斑鱼(又名丑角石斑鱼、丑角鳃棘鱼、丑角鳕鱼、丑角岩鳕或蓝线石斑鱼)是一种海洋辐鳍鱼类,属于石斑鱼亚科的石斑鱼,该亚科属于也包括拟花鲈和海鲈的石斑鱼科。这种鱼出现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地区的离岸岛屿周围。它偶尔会进入水族贸易市场。
描述:丑角斑的体高小于头长,体长是体高的2.7至3.1倍。它具有略微截形的尾鳍和细锯齿状的圆形前鳃盖骨。上颌骨延伸超过眼睛后部。背鳍有9根棘和14-16根软射线,臀鳍有3根棘和8-9根软射线。这是一种黄色到绿黄色的石斑鱼,体表覆盖着明亮的蓝色条纹。体长4厘米(1.6英寸)以下的幼鱼呈黄褐色,胸部和腹部呈淡紫色,尾部基部呈黄色,黄色延伸为尾鳍两叶的宽带。它们还具有黄色的吻部,在鼻孔前两侧各有一个大黑斑。体长达10厘米(3.9英寸)的较大幼鱼变为棕橙色,头部和身体有水平的紫色条纹。最大记录总长为43厘米(17英寸)。
分布状况:丑角斑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离岸岛屿上呈零散分布,从科摩罗群岛到莱恩群岛和法属波利尼西亚。在红海、东非沿岸、斯里兰卡、澳洲大陆和印度尼西亚主要岛屿上尚未有记录。在澳洲,它在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群岛有记录。
分类信息:丑角斑最初由荷兰鱼类学家Pieter Bleeker(1819-1878)正式描述为Epinephelus polleni,模式产地为留尼汪岛/Réunion。其种加名是为了纪念荷兰博物学家兼商人François Pollen(1842-1888),他与荷兰博物学家兼探险家Douwe Casparus van Dam(1827-1898)一起访问留尼汪岛/Réunion时采集了模式标本。
栖息地与生物学:丑角斑出现在大洋岛屿周围,可在陡峭深渊附近的清澈水域中发现,在水深30米(98英尺)以下的记录不多,最深可达120米(390英尺),可能在更深的水域出现。它经常在洞穴和悬崖下被观察到,在洞穴或拱门顶部倒游。这是一种独居的捕食性物种,以小型鱼类和甲壳类为食。
利用:丑角斑是一种相当小且罕见的物种,对渔业的价值较小。它偶尔会进入水族贸易市场。